摘 要: 茶起源于中國,稱之為中國人的國飲毫不為過。在大眾觀念里,飲茶不僅是喉舌之間的滋潤,是關乎強身健體的飲食療養,更是一種精神道德乃至情感美學上的陶冶與熏陶。茶藝引領的經濟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顯示出了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競爭力,與涉外旅游英語的有效融合將會大大推動我國的茶業經濟的發展和茶文化的全球推廣。
關鍵詞: 茶藝; 經濟; 涉外旅游英語; 應用探析;
茶文化興起于唐代,陸羽《茶經》的著成引發了人們對于茶的推崇,始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讓人們相信諧音“查”的“茶”天然具有覺察人體不適之處的妙用。宋代有語云“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蘇軾亦書“日高人渴漫思茶”,說明茶已經成為了日常人家的生活必需品。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持續擴大,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最終形成了以茶為載體的精神修養和文化思想的傳播途徑,這就是中國的茶文化。而茶藝則是茶文化的重心之一。
1 、茶藝經濟與涉外旅游英語的聯系
茶藝廣泛借鑒和融合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以獨特的飲茶過程來發掘對于茶品、環境乃至自身的深入靈魂的精神感悟。結合茶藝的經濟活動不僅在中國有著廣大的群眾消費基礎,在國外也有著廣闊的消費市場。早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上至王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全國盛行喝茶這一習慣并重視喝茶的禮儀,因此茶葉是英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喝茶的藝術形式也被英國貴族由上而下地引領著風靡全國。而當時的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地和出口國,以至于從當時流傳至今的英語諺語all the tea in China(全中國的茶)就代表著極其優厚的報酬或好處。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飲茶傳統也由來已久,飲茶的文化現象遍布全球。如今中國茶葉的國際貿易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大宗商業出口外,涉外旅游所促成的茶葉交易及中國茶藝的潛在經濟價值也不容小覷。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涉外旅游英語這一工具,更深層次地發掘茶藝經濟這一茶文化的核心內容,將茶藝的經濟價值最大化,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2、 茶藝經濟中涉外旅游英語的具體體現形式
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茶藝對于那些熱衷探尋與眾不同的風俗文化的外國游客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因此在涉外旅游產業中使用英語這一國際化語言對茶藝及其相關經濟文化產品進行介紹、解說和推銷是有重要意義的。在茶藝經濟中,涉外旅游英語的具體表現形式如下:
2.1、 茶藝表演過程中的英語解說
提到茶藝,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帶有強烈行為藝術色彩的茶藝表演,而外國游客接觸中國茶藝的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旅游行程中所安排的特色茶藝表演。目前中國涉外旅游茶文化產業中的茶藝表演模式已經得到了全面發展并趨于穩定。外國游客會在展現地方建筑特色的茶樓茶館或茶舍落座,在富有深意的古典背景音樂的流淌中,欣賞由專業茶藝師所展示的一系列茶藝表演。中國茶道的藝術與美從茗、水、火、具、景這幾個方面出發,通過嚴格的茶藝演示步驟,解釋了中國飲茶文化的禮儀規范和精神內涵。與茶藝相關的英語解說包括茶葉的專業名稱、意象化的飲茶步驟、專用器具的描述、環境音樂的適配、飲茶禮儀的規范以及對品茗心態的引導等。若是國人的文化底蘊不足,對于其中某些內容尚且一知半解,對外國游客進行的英語解說更是要從深層次的中華文化出發,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外國游客進行全方位的中華茶文化啟蒙。由于文化差異,茶藝表演中有些英語解說需要特別的注意,以避免歧義或詞不達意。
一般來說,茶藝表演的步驟都是依循著擺具、煮水、投茶、品茗等基本環節展開的,普通的英語解說足矣。但涉外旅游的中國茶藝文化展示中的一大特色,是茶藝步驟的意象化描述,即在茶藝師演示沖茗技巧時是按照具體的姿勢程序進行的,但每一步驟的名稱卻并不是具體的動作描述,而是相當具有文學意境和宗教意味的抽象化語言。這些語言往往重其意、忘其形,要從回味思索中感受茶藝動作的深意。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茶藝表演步驟的專業表達皆各有特色,需要解說者本身具有廣博的知識面和提前做好充分的解說準備工作。
如特色茶藝表演中品茶的最后階段“三品得趣”,即茶已被沖泡三次,每次的品嘗感受都會有差異,英語解說時對于不同沖泡次數的茶味形容要貼切,strong tea(濃茶)和weak tea(淡茶)的區分和描述需要從細微處進行解釋;“孔雀開屏”是以象征手法比擬沖泡茶具的擺放格局,“鳳凰三點頭”則形象地表達了三起三落注水手法的韻律感,英文解說時要從比擬的角度和中國吉祥鳥類的寓意出發進行介紹;在解釋借用中國兵家典故的“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時,英語解說者則要結合歷史人物的生平功績和性格特點,指引外國游客體會分茶聞香和點斟細品的那種運籌帷幄氣定神閑之感。
又如在禪茶茶藝表演中中,對茶藝步驟的解釋強調“茶禪一味”,即茶與禪的思想和精神是合二為一、相互融合的。每一道看似簡單的工序對應的都是佛家典故,蘊含大有深意的禪機。如取柴燃薪的步驟稱之為“丹霞燒佛”,作為禪宗中的著名公案,對外國游客進行解釋時可以與辯證邏輯相結合,借用西方思維來說明佛學的思辨過程,更容易讓游客理解禮佛于心,不拘泥于形式的灑脫;等待水沸的過程是“候湯”,更是“法海聽潮”對應的那種見微知著、萬物來去的感悟,這與西方世界所推崇的擁抱自然有異曲同工之妙,更可以借此推廣中國傳統道教文化中的“道法自然”。
此外,中國茶藝表演形式與博大精深的文學語言緊密相連。很多民俗文化都以漢語詩詞的形式得以體現,平平仄仄的韻律,抑揚頓措的節奏,讓人朗朗上口且印象深刻。茶藝文化也不例外。有些蘊含中華古典韻味的詞句在茶藝表演的中文介紹中比比皆是,如“洗杯冰心去塵凡”,“涼湯玉壺養太和”等。此時的英語解說應以意譯為主,既要避免個別生僻字詞的直譯引發的詞不達意,還要盡量在翻譯時還原出中文詩詞的文學美感,賦予英文詞句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要求英文解說者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能夠在文學翻譯領域有相當的造詣。
2.2 、茶藝相關產品的英語介紹
茶藝的經濟價值不僅體現在茶藝表演過程的服務上,還體現在茶藝相關產品的附加值上。茶葉、茶具、茶食、茶樂、茶詩和茶畫等貫穿茶葉的采摘、炒制、沖泡、烹飪、再加工以及儲存等整個生產消費過程,這都是涉外旅游英語所應涵蓋的范圍。
中國茶葉種類繁多,六大茶系之外還有各地的特色茶葉。因此對茶葉名稱的翻譯要格外細致,除了字面直譯的green tea(綠茶)和white tea(白茶),約定俗稱的black tea(紅茶)和oolong(烏龍茶)等,對地方特色茶藝的kungfu tea(功夫茶)、grinding tea(擂茶)、three-course tea(三道茶)等的英文解說或音譯,或意譯,或直譯,皆需英語解說者認真了解并對可能出現的多種翻譯結果權衡辨析,選取最能被外國游客所接受的術語翻譯。
中國茶藝所推崇的五境之美中,茶具占有一席之地。茶具分類細致且各有用途,根據材質和造型區分出不同檔次,如紫砂壺被認為是集器具之美和茶道之魂于一體的高端茶具。同一用途的茶具可能因為造型的細微區別而有不同的文化意向,如壺身造型是四方抽角還是仿竹段,壺蓋圖案是睡蓮還是節節高,茶寵是三足金蟾還是布袋彌勒,茶巾是山水寄情還是花開富貴等,這些文化指向和寓意往往會引起外國游客的好奇和迷惑,需要經過涉外旅游英語的介紹和解釋,才能全方位地滿足潛在購買者的求知欲。
茶食的制作起先是以茶為原料或配料制作的佐茶風味食品,后來進一步發展成了現代的茶膳。佐茶小吃可以含有茶的成分,也可以不含任何茶成分而單獨成為飲茶時的點心。茶食往往樣式小巧精致,湖州有名的“茶食三珍”,即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自清代就已威名遐邇。現代茶膳中的龍井蝦仁、碧螺魚片和普洱茶香排等經典菜式與創新菜式的推廣,使得不少外國游客慕名而來。對于茶食的英語介紹相對輕松,因為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對美食的制作手法和色香味的解釋往往更得人心。
茶樂、茶詩和茶畫其實并不是自成體系的茶文化,而是中華古典文化精髓在茶藝上的體現。這些文化作品的創作場景常常是作者借茶詠懷,對茶當誦,表現出了高度的文學造詣和藝術欣賞性。對于這類茶藝附加品的英語介紹要中肯而體現茶藝特色,要將其藝術性和茶藝的美感有機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唐突的聯系。
2.3 、茶藝相關文化的英語推廣
茶藝對于飲茶禮儀和品茶心境有著較高的要求。禪宗茶藝開始的第一步即是“焚香合掌”以凈化身心,整個品茶過程都要如“達摩面壁”般靜坐調息。拋開佛教的宗教意圖不談,正式的茶藝活動都要求飲茶者坐姿端正,禮節周全,接茶謝茶的環節必不可少。宋代有云,飲茶須得“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因此,在涉外旅游活動中,需要通過英語交流對外國游客的言行提出一定要求,從個人修行和品格完善的角度,以中國傳統茶藝文化對其進行熏陶和感染。
3 、總結
茶藝是通過一系列技法和操作程序來完成飲茶的這一過程,并著力體現其中蘊含的精神、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保健以及風土人情等特色文化。這些因素融合在茶藝的美好意境中,給人以或高雅或質樸的思想感受,并在精神層面對人的感悟起到指引作用。中國近年來的涉外旅游產業中,文化內涵所占據的經濟價值的比重日益凸顯,外國游客對于中國特色茶藝文化也愈發趣味盎然,茶藝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附加經濟價值所帶動的貿易業務預估有著較大的國際市場。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國國各地的茶文化各有特色,茶藝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涉外旅游中的茶藝活動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高雅,而是要體會到當地特色茶藝的內在民族精神。我們要充分利用涉外旅游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通過對英語翻譯技巧的熟練應用、對中國傳統特色文化的熟稔、以及對不同文化范疇的橫向對比和相互聯系,從深層次和新角度對中國茶文化的精髓進行發掘和展示,以期對茶藝經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范維葦.全域旅游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發展的模式與探索——以湖北赤壁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11).
[2]江曼.淺談茶藝語言的英語翻譯存在的不足以及解決對策[J].福建茶葉,2019(3).
[3]徐紅艷.茶藝表演中的英語解說探討[J].福建茶葉,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