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紹興茶葉產業發達,茶葉生產機械化和茶機生產發展較為領先,但是在新時期仍然存在茶園種植模式不統一、缺乏先進高效茶園管理機械、茶葉初加工機械智能化程度不高、茶葉機械化技術服務體系薄弱等短板。在分析制約紹興市茶葉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因素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實際,提出補齊短板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 茶葉; 機械化; 高質量; 解決辦法;
1、 基本情況
紹興是浙江省茶葉生產最早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茶葉是紹興著名的傳統名優特產之一,歷史悠久、品種獨特、質量上乘,紹興茶業品類全、規模大、品質優,傳統特色明顯,產業鏈較為完備。紹興是世界最大的珠茶加工集散中心、全國重要的綠茶出口地和最大的龍井茶原產地區,擁有新昌大佛龍井、柯橋平水日鑄茶、嵊州越鄉龍井等綠茶品牌和會稽紅紅茶品牌,也是全國高端抹茶生產地。紹興茶葉始于漢朝、興于唐宋,宋元明以來,以日鑄茶為代表的紹興茶在全國享有很高的地位。全市茶產業從業人員達43.31萬人,茶園面積3.638萬hm2,建有集中連片面積6.7 hm2以上的良種茶園示范區71個。2018年全市茶葉產量4.09萬t,產值34.89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1.54萬t,產值31.71億元。
紹興市茶葉加工也同樣有悠久的歷史,從唐代的蒸青法到宋代的炒青法,對這種炒青法,陸游在《安國院試茶》詩后自注:“日鑄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這是我國茶史上對炒青法的最早記述。1968年紹興市研制成功珠茶炒干機,從此開始由手工操作和半機械化生產向全程機械化作業發展,大大提高了加工量和產品質量。截至2018年底,全市擁有各類茶業機械158 549臺套,其中茶葉修剪機10 024臺、采摘機4 642臺、全自動流水線19條、軌道運輸機47條;大宗茶修剪、采摘機械化率,名優茶葉加工機械化率均在95%以上。
2017年嵊州市崇仁鎮被認定為茶葉產業省級“機器換人”示范鄉鎮,2019年嵊州市建成省級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柯橋區2020年已經基本建成省級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越城區和新昌縣正在創建省級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柯橋區已實施“連續化自動化茶葉加工生產線應用與示范”“優質綠茶機械化采摘及配套技術應用與示范”等項目,加快新項目實施,特別是實施了玉龍茶業年產800 t名優茶出口項目和昌祥茶葉年產2萬t綠茶深加工項目,推動茶產業鏈延長。
茶葉生產機械及與之相配套的工藝、技術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茶葉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素質的提升,推動了茶區經濟的發展。當前,紹興茶業正在加速向現代化邁進,如何通過“機器換人”把茶葉生產機械化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是當前與今后一個時期紹興茶葉及其相關產業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2 、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茶園分布及種植不統一,限制了機械化發展
茶園栽培機械化對生產基礎有一定的要求。如開展機采工作,對山地茶園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種、栽培方式等各種基礎條件都有要求;而紹興茶區部分茶園達不到要求,不能進行機采等工作。要實現茶園耕作、茶樹修剪、茶葉采摘全程機械化,就要在茶樹栽培時嚴格控制茶行行距和茶棚高度,茶園規范、茶行筆直、茶蓬整齊是發展茶葉栽培機械化的必要條件。對比這些條件,紹興市大部分茶園皆成階梯式分布,茶行行距和茶棚高度不統一,要發展機械化相當有難度,這也是紹興市發展茶葉栽培機械化的難點之一。
2.2 、專業、高效的茶園田間管理作業機械缺乏
從表面上看,與茶園配套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機具不少,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機械化,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市場缺少適用的機械或因為價格原因,茶園田間管理機械種類不全的問題仍然存在,且現有的大多是一些通用類機械,作業效率低下,不適用于茶區作業。專業田園管理機械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紹興市茶葉產業的發展。
2.3、 茶葉初加工機械較為低端,智能化程度不夠,影響茶葉品質
1990年代初,茶葉加工機械(多功能理條機)在新昌誕生,并迅速被各茶機廠仿制。此后,分別在2005年、2006年、2013年和2015年研制成功長板式扁形茶炒制機、多功能名茶輝鍋機、茶葉色度智能識別控制系統、新穎采茶機等機械。紹興市生產的茶葉機械占全國茶機銷售市場份額60%以上,但是茶機產業未能像紡織印染、黃酒、珍珠等產業一樣形成集群效益,也沒有行業話語權和知名度。紹興市茶機生產企業主要生產茶葉加工機械,而且規模小,技術力量不強,設備條件不先進,制造水平較低,特別是研發的技術力量與資金實力略顯不足,因而相較于糧食等產業的新產品開發較為落后,不能滿足制茶廠更新換代和更高標準的需要。
2.4 、茶葉機械化技術服務體系薄弱
一方面鄉鎮基層農機技術人員數量不足,并且大部分以服務糧食生產機械化技術為主,使茶葉機械推廣應用服務在量上得不到體現;另一方面,基層農機技術人員對于茶葉生產機械,特別是新機具、新技術知識缺乏、了解不夠深入,從事農機推廣工作沒有較寬的知識面,就不能向茶農介紹、指導各種新式茶機的使用性能,很難承擔起推廣任務,必將影響茶葉機械的推廣工作質量。
3 、解決辦法
3.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茶葉生產農機農藝融合
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農機農藝技術的相互融合,需要作物品種、栽培方式、管理技術、機械裝備的集成應用。要加強農機推廣部門與茶葉產業部門的合作,加強對種茶戶的指導服務,積極改造低產茶園,新發展茶園要進行科學規劃,按照機械化要求科學布置園、林、路、溝、渠等,逐步做好茶園種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體規劃建設,創造適合于機械化生產的基礎條件。
3.2、 發展茶業合作組織,組建茶機專業服務機構
針對目前茶園經營規模小、栽培機械推廣難的狀況,積極引導茶農成立茶業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提高產業集聚化程度,為開展栽培機械推廣工作創造良好條件,促進茶葉產業省工節本增效。另一方面,培植茶葉機械化生產專業戶,建立茶葉機械化生產綜合作業隊,發展面向廣大茶農的茶葉機械化生產服務組織,解決眾多規模較小茶農的實際問題,促進栽培機械推廣工作的開展,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3.3、 加快推動茶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瞄準茶葉生產機械化需求,加快推進茶機裝備創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茶機裝備創新體系,支持產學研推用深度融合,推進茶機裝備創新中心建設,促進茶葉生產、加工全程全面機械化創新發展。鼓勵企業加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探索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農機產品研發、生產、推廣新模式,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孵化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成長潛力大的茶機高新技術企業,促進茶機裝備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形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茶機裝備制造中心。
3.4、 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
茶葉生產機械化工作是茶葉產業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茶區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這項工作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動加工機械的更新換代與栽培機械的推廣,支持科研機構與茶機生產企業開發適應茶業發展方向的機械產品,在主要產區開展栽培機械化工程建設,推進茶葉機械化進程,實現茶農增收與茶業增效。
3.5、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
茶葉生產機械化工作技術性較強,機械設備的操作方法、生產與加工工藝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都需要經過教學培訓才能被生產者所掌握,因此,要充分發揮農機技術人員和茶葉專家的作用,注重基礎培訓,提高生產者的應用操作水平,發揮好茶葉機械的作用,推動茶葉生產機械化工作上一個新的臺階。
4 、結語
隨著農業勞動力的大幅流失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茶產業勢必要走上機械化生產的道路,而茶葉機械化道路勢必是一條難走的路,我們期待著茶機行業能早日克服行業掣肘,健康發展,為茶產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