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手術致低體溫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提出相應對策,以預防腹腔鏡子宮切除術中低體溫的發生。方法 抽取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于2015年2月-2019年10月時間段內接受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患者182例,將全部病患根據術中是否發生低體溫分為低體溫組(67例,術中發生低體溫患者)與正常組(115例,術中未發生低體溫患者)。研究對比導致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發生低體溫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處理對策。結果 正常組和低體溫組手術患者平均年齡、體質指數(BMI)、動脈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正常組患者,低體溫組患者平均麻醉時間、手術時間更長,基礎體溫更低,術中二氧化碳用量、補液量、出血量及輸血量更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二氧化碳用量均是導致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麻醉時間過長、手術時間過長、術中出血量增加及二氧化碳用量過多等是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手術致低體溫的相關因素。針對上述危險因素,積極采取體溫保護綜合保護措施對預防術中低體溫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子宮切除術; 腹腔鏡; 因素分析; 術中低體溫; 應對措施;
現代高科技與臨床醫學的發展推動了醫療設備器械的進步,腹腔鏡技術作為微創領域一大先進技術也日益趨于成熟,在多種腹腔內操作手術中逐漸普及應用[1]。腹腔鏡微創技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痛苦輕、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以及預后效果好等諸多優點,在實踐中患者及其家屬接受度更高[2]。與此同時,婦科腹腔鏡手術術中低體溫對患者的影響、預防處理對策等也受到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一般來說,手術患者術中體溫下降至36℃以下相當常見,有調查顯示術中輕度低體溫發生率可達50%~70%[3]。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患者術中一旦發生低體溫,則直接對手術安全性、患者術后康復以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均可造成影響[4]。本研究對2015年2月-2019年10月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182例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展開探討,其目的在于探析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手術致低體溫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抽取本院于2015年2月-2019年10月時間段內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接受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患者182例。入組患者年齡范圍28~50歲,平均年齡(38.05±5.67)歲,臨床病理確診子宮腺肌癥74例(40.66%)、子宮肌瘤78例(42.86%)、子宮內膜病變30例(16.48%);已婚147例(80.77%)及未婚35例(19.23%);將全部病患根據術中是否發生低體溫分為低體溫組(67例,術中發生低體溫患者)與正常組(115例,術中未發生低體溫患者)。
研究項目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批準許可。本研究在平均年齡、體質指數(BMI)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根據活檢或病理組織學結果確診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病變[5];對研究內容、手術方案知情;符合腹腔鏡手術、全子宮切除術指證;無麻醉用藥禁忌證。
1.2.2 、排除標準
未簽署手術及研究知情同意書;年齡<25歲;對麻醉或手術用藥過敏;合并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嚴重疾病;患有精神疾病、存在認知障礙等。
1.3、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基礎體溫、動脈壓、平均年齡、BMI、麻醉時間、手術時間、二氧化碳用量、補液量、出血量及輸血量等。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動脈壓與基礎體溫以入院當天早、中、晚3次測量結果平均值為準;記錄患者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相關指標等。對上述指標進行單因素分析;篩選與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發生低體溫可能相關的單因素進一步展開多因素分析;根據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手術致低體溫獨立危險因素,總結腹歸納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患者手術室體溫保護對策。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處理研究,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t進行組間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進行篩選,展開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110例患者術中發生低體溫單因素分析
低體溫組與正常組手術患者平均年齡、BMI、動脈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相較于正常組患者,低體溫組患者平均麻醉時間、手術時間更長,基礎體溫更低,術中二氧化碳用量、補液量、出血量及輸血量更多,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發生低體溫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發生低體溫單因素分析
2.2 、110例患者術中發生低體溫多因素分析
根據多因素分析顯示,術中出血量、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及二氧化碳用量均是導致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發生低體溫多因素分析見表2。
表2 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發生低體溫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微創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腹腔鏡手術已成為婦科領域疾病診療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應用效果獲得臨床醫生及專家學者高度認可[6]。子宮切除術是指根據患者子宮病變性質、部位、大小以及患者年齡等差異,采取部分切除、次全切除、全切除、次廣泛切除及廣泛切除等不同手術操作,主要適用于子宮肌瘤、子宮疾病保守治療無效患者[7]。該手術臨床療效較為認可,但術后潛在感染、出血及盆內器官損傷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康復[8]。傳統術式有經腹部和經陰道兩種途徑,對患者創傷性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及臨床安全性有限;而腹腔鏡技術的應用可使手術醫生在腹腔鏡觀察下完成子宮切除操作,具有微創、恢復快及安全性高等優勢[9]。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對臨床手術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手術醫師不僅需要充分掌握腹腔鏡技術、手術基礎知識及手術器械性能和使用方法,同時還需要提高術中問題應對處理能力,以確保手術安全實施[10,11,12]。
術中低體溫通常指麻醉和手術期間患者體溫下降至36℃以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麻醉恢復時間、術后感染概率、傷口愈合時間,導致患者凝血功能下降,嚴重時甚至發生心臟相關并發癥[13]。根據相關臨床調查表明,手術室環境溫度、層流狀態,麻醉情況、術中補液、出血、輸血等作用以及二氧化碳氣腹的建立均可對手術患者體溫調節功能造成影響,機體代謝降低、散熱增加,故而發生術中低體溫[14]。針對這些原因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處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低體溫寒戰,降低并發癥風險。本研究通過對比低體溫組與正常組手術患者相關指標差異,發現低體溫組患者基礎體溫低于正常組,平均麻醉時間、手術時間長于正常組,術中二氧化碳用量、補液量、出血量及輸血量均多于正常組,說明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進一步對上述差異性指標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二氧化碳用量均是導致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即手術麻醉時間過長、手術操作時間過長,患者術中出血量增加,二氧化碳用量過多,都可導致子宮切除患者低體溫的發生。
針對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手術致低體溫危險因素,可采取以下處理對策:(1)在患者麻醉期間采取體溫保護措施。全身麻醉時患者體溫調節中樞收到抑制,機體代謝減慢、血管擴張、產熱減少,故術中體溫持續下降。實施麻醉時可使用電熱毯維持患者體溫,或蓋好保溫毯減少散熱。(2)設置合理的手術室溫度。有調查顯示,手術室室溫低于20℃時可使全麻患者低體溫發生率增加至50%,而室溫26℃時患者低體溫發生率僅為10%,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患者應將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2℃~24℃,以維持患者的基礎體溫[15]。(3)及時為患者補液、輸血、適當加溫。手術操作過程中患者補充體液和血液對術時較長患者影響較大,因此在輸入液體應當盡量加溫至36℃~40℃,與患者體溫較為接近[16]。輸入庫血時應提前在手術室放置15~20 min恢復常溫[17]。冬季氣溫較低時,可采用循環水毯、輸液加熱器、暖風機等進行相應的加溫。(4)加強術中患者體溫監控。監測和調節體溫是保證麻醉成功、手術順利進行及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措施,在整個操作中手術醫師應給予高度關注,一旦發生低體溫積極采取復溫和保溫處理,注意復溫速度不宜過快,一般以0.5℃~1℃為宜[18]。調節患者體溫同時還需注意預防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確保充分供氧以補充有效血容量,預防低體溫導致的休克。總的來說,及時發現和處理患者低體溫能夠有效防治低體溫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手術安全、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麻醉時間過長、手術時間過長、術中出血量增加及二氧化碳用量過多等是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手術致低體溫的相關因素。針對上述危險因素,積極采取體溫保護綜合保護措施對預防術中低體溫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婷,魯天福,王嬌.腹腔鏡下保留神經平面廣泛子宮切除術對宮頸癌患者直腸和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9,31(6):37-40,45.
[2] 羅建偉,黃海明,黃麗娟,等.術中加溫輸液對機器人腹腔鏡膀胱癌根治術患者體溫和凝血功能的影響[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9,19(3):329-332.
[3] Aarnes TK,Bednarski RM,Lerche P,et al.Effect of pre-warming on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anesthetic recovery in small breed dogs undergoing ovariohysterectomy[J].Can Vet J,2017,58(2):175-179.
[4] 武毅.腹腔鏡手術中低體溫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7):96-99.
[5] 章靖一,凌靜,潘曉華,等.子宮肌瘤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19):70-71.
[6] Porter AI,Erwin-Cohen RA,Twenhafel N,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aerosolized 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in the common marmoset(Callithrix jacchus)[J].Virol J,2017,14(1):25.
[7] 張宿迪.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中患者體溫變化的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2):7317-7318.
[8] Jimi T,Yamamoto R,Seo K,et al.A case of laparoscopy-assisted vaginal cuff suturing for vaginal cuff dehiscence after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J].Int J Surg Case Rep,2017,41(4):110-113.
[9] 劉維,李梅,黃淑貞.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中陰道殘端經鏡下及經陰道縫合對患者預后的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0):1162-1163.
[10] Chao L,Mansuria S.Postoperative bladder filling after outpatient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and time to discharg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19,133(5):1.
[11] 林素羽,黎明鸞,孫廣曉,等.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手術中低體溫的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6,45(23):3305-3306.
[12] 趙霞.腹腔鏡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比較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9):2989-2992.
[13] 王菲,饒燕,畢素娟.經陰道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8,20(9):1424-1426.
[14] 溫蘭英.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22(7):112,115.
[15] Melike KT,Basak A,Ali HU,et al.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oblique subcostal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after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a randomized,controlled,observer-blinded study[J].Medicine,2019,98(1):e13994.
[16] 王洋,楊海濤.靜脈輸注加溫液體與體外暖風加溫對預防術中低體溫效果的比較[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17,39(6):566-569.
[17] 任保連,陳海連.膽結石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低體溫影響因素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3,23(8):998-999.
[18] 袁琴,陳家駒,楊潔.復合保溫措施對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病人術中低體溫及術后復蘇期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7):9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