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化工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這也使得市場對技術型化工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形勢下,中職“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地位愈發突顯,其作為學生汲取化學應用知識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專業技術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指引作用。然而,由于學科知識點較難、內容繁雜且技術含量較高,使得很多學生無法找到良好的學習途徑,進而無法獲得專業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文章秉承創新教育理念,以中職“分析化學”課程為論點,分析了課程教學中的既有問題,并闡述了相應的教學創新策略,旨在為廣大同仁提供一些新的教學參考。
關鍵詞: 中職; “分析化學”; 既有問題; 創新策略;
客觀地說,中職教育的本質目標是培養與社會崗位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如今,現代工業發展迅速,其對于生產的安全性、連續性以及環保性,對人才的技術性、創新性與先進性都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在“分析化學”教學中依然存有諸如歷史脫節、方法滯后等問題,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影響著學生專業素養的發展。對此,教師應當將學生的實際以及發展需求當作專業教學切入點,依據專業教育特點和現實行業需求,對課程教學加以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化學”學習效果,為其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有效助力,切實提高專業教學的適應性與實效性。
一、中職“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的既有問題
(一)教學理實脫節
眾所周知,“分析化學”作為中職化工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有著理實相結合的特征。這里的“理”指的是理論知識,“實”指的是實踐操作,二者都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側重點,教師在教學時只有做到理實結合或者理實一體化教學,才能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然而,當前部分專業教師常常將實踐課教學和理論課教學進行分開教授,造成“分析化學”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和操作相脫離,嚴重影響了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在“分析化學”中有著較多的理論內容,很多知識點都比較抽象,這也使得一些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專業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得課程教學出現重理輕實的不良情況。
(二)教學模式滯后
在當前的“分析化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信息化教育和創新教育觀念不足,他們依然秉承以往說教式的教學模式,不懂得對信息技術等新型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較為低下,雖然能夠讓學生更為集中地學習到課程要點,但也極大程度地消減了學生的學習興致,使得課堂教學變得無趣和枯燥,長此以往必然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三)素養教育缺失
中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分析化學”教學應當以發展學生素質素養為首重,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過于重視授課進度或者學生專業理實能力的發展,沒有對學生職業以及專業素養的發展形成較高的重視度,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不重視數據準確性的強調;其二,忽視學生動手實踐、信息化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其三,忽視學生良好實驗室習慣的養成等。由于素養教育的缺失,限制了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影響著專業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中職“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革新教學內容
為了增強“分析化學”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應當秉承理實一體的原則,對教材實施創新性的整合,可積極牽線同行骨干,在考察化工企業相應崗位所需的情況下,結合化工專業和“分析化學”課程特點,有序化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增加或重組,突出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原則。例如,教師可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分,將“分析化學”課程分為稱量分析、配位滴定、氧化還原滴定以及酸堿滴定四個方面,然后依據各個內容方面展開科學化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時,還應重視職業道德、企業文化、信息化等方面知識的滲透,從而讓學生在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自身道德品質、學習態度等方面的發展,為其在未來取得更高層次的成就奠定良好基礎。
(二)豐富教學模式
專業教師若想實現“分析化學”教學效果的提升,必須對教學模式加以延伸,引入多種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點著手:其一,加強大數據技術、信息技術的教學滲透,以影像、微課等現代化技術為輔助工具,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助力實驗、實訓以及職業培訓等教學內容的推進。其二,重視合作學習,在真正意義上將學生推至教學主位,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促使其學習效果得到充分良好的提升。例如,在講解滴定法的知識點時,教師首先可在班內組建多個化學小組,組內既要有優秀生,也要有中等生和潛力生,以此來構建相互學習、相互分享和共同提升的課堂環境,然后提問:“為何自來水養的魚很容易死?”并指引各組進行合作探討,最后引申出本章節的內容。從而在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促使其思維能力、協作能力均得到發展[1,2,3]。
(三)加強實驗教學
對于“分析化學”課程而言,其有著極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特征,這也要求教師應當依據學科特點,加強實驗教學的滲透,以實驗教育為依托,推動學生專業知識的內化與鞏固,發展他們的知識運用與實踐操作能力,實現其學習效果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重視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與實驗室習慣的培養,及時地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或行為進行評價考核,例如,實驗前要做好實驗計劃,實驗后應當做好實驗室記錄和整理等。通過此種方式,讓學生在獲得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促使其職業素養得到有序化的提升,發展其分析工作者的必需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分析化學”教師應當牢記自身的育人使命,秉承創新教育觀念,正視專業教學的問題,不斷延伸和探索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改進措施,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從而為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推動其在未來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景.中職化學教學有效途徑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7):56.
[2]徐光憲.對“分析化學”教學的兩點初淺看法[J].大學化學,2018(2):1-10.
[3]高明慧.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化學,2016(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