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東陵文化遺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隨著現代化高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們在滿足物質方面需求的同時,精神層次方面也需要達到相互平衡,對環境的要求,尤其是水環境吸引了太多的關注,推動了中國城市水系統規劃和建設的繼續升溫,由此誕生的文化遺產的水環境研究也越來越迫切。以清東陵水環境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清東陵水環境的歷史變遷及其發展布局,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清東陵; 水環境; 歷史變遷; 城市布局;
1 、研究背景
皇家陵寢及其水環境是園林研究的方向之一,借助實地調研測量與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互為補充,有助于從文學、藝術、建筑、科學、風水等多角度了解清東陵及其水環境的歷史變遷。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結合明清時期文化特點,整體研究清東陵及其水環境的空間布局、風格特點、歷史意義和對當代及未來的重要影響。古時文獻和古書大多為游記,包含主觀人為因素,記述記載大多為人視角度。現如今通過遙感技術,對相關地區可采集三維視角,或3D技術建模,更加客觀直接地展示。在此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對地區風環境、水環境、植物、光照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
2 、當地的歷史風俗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當地居民種族多樣,有漢族、滿族、蒙族等,大家共同聚居,當地文化風俗多樣,馬蘭關文化、滿清民俗文化和湯泉養生文化等皆源于此地,由于戰亂頻繁,文化保護意識薄弱,導致這些優秀的原生文化未能保留至今。
2011年,覆蓋這些文化的“清東陵”區域建成,這些衍生文化的復蘇進程得以重視與落實,同時也為清東陵區域的多元發展提供了扎實的人文基礎,強化單一核心的文化輸出。
3、 清東陵城市水系格局
遵化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西北部,處于長城腳下。在南部與山前平原相連,被群山環繞。中道山于中間穿過東南,形成“三山兩水”的格局。
4 、清東陵及其水環境的功能構成因素
4.1 、自然因素
4.1.1、 地勢對水環境的影響。
清東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西北部,三面圍山,其山脈屬于燕山山脈,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的趨勢,由于山體坡度較緩,從而決定了清東陵東西兩側的兩條河流西大河和馬蘭河自西北向東南的流向,三山圍繞兩河環繞,實屬不可多得的“萬年吉地”。
4.1.2 、植被對其水環境的影響。
東陵作為皇家陵寢,其戒嚴程度不言而喻,也正是這樣森嚴的管理治理體系,使東陵及其水環境的自然植被得以保護,豐富的自然植被資源為土壤富饒提供了堅實基礎,富饒的土壤又為植被提供了營養儲備,周而復始良性循環,才有了古樹參天、生機勃勃的清東陵。清東陵的兩條河流更是常年徑流不斷,成為常年河。
4.2 、社會因素
村莊對其水環境的影響:東陵因良好風水被稱為“萬年吉地”,這也為日后村莊集聚埋下了伏筆,清朝時期東陵作為皇家陵寢,戒備森嚴,除皇家人員,外人不得靠近。清末民初,地方割據,匪患猖獗,東陵的神秘面紗徹底被揭開,守陵人等皇陵管理人員也逐漸開始在東陵附近繁衍生息。人們開始在水源附近集聚,逐漸形成村落。村落的聚集,加快城市化進程,隨之而來的問題逐漸增多,例如城市河道的污染問題、城市用水量劇增(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工業用水等)等問題。近些年西大河、馬蘭河的地表徑流明顯下降,水位持續下降,由以往的常年河變為季節河。
5 、清朝時期———良好的水環境刺激周邊發展
清朝的東陵是滿清王朝入關之后修建的第一座陵寢,在此之外還有一座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雍正皇帝為尋求更好的風水寶地,不惜違背祖制———“子隨父葬”制度。順治帝入關之后便首先派人尋找具備修建陵寢的風水寶地,東陵三面圍山,形成環抱之勢,東西2條河流“淋河”“馬蘭河”似玉帶圍繞,形成極佳的山水圍繞關系,實屬少有的萬年吉地。陵寢位置確定之后,建陵工程正式實施,開始大興土木,東陵的神秘面紗由此開始緩慢揭開。清朝的政治制度受漢族文化影響,清朝開始廢除殉葬制,實施人性化的自愿陪葬制;廢除焚燒制,實施陵寢制度。受漢族文化影響,“事死如事生制度”“天人合一制度”開始發揚光大,秉著先人死去仍然需要人侍奉伺候需要照顧,皇家為此為東陵陵寢成立了相關的保護機構。此外還派遣了大量的守陵人,歷代守護帝王陵寢。如此聲勢浩大的工程和人員派遣,刺激了當地對東陵環境的重視和保護,同時也為之后的盜陵慘案埋下了伏筆。
6 、民國時期———因戰亂而疏于治理
清末民初國力薄弱,各地出現武裝團體,形成地方割據,匪患猖獗。因此,東陵的守陵人以及當時負責保護清東陵的相關機構也開始覬覦陵寢內的珠寶。其中大軍閥孫殿英,以剿匪的名義帶領部隊進軍清東陵,開始了臭名昭著、震驚中外的“清東陵慘案”,用工兵爆破,進行明目張膽的盜墓行為,除順治帝的孝陵外,無一例外,難逃剖棺揚尸被盜一空的命運。輝煌一時的皇家陵寢從此開始沒落,其周圍環境由于戰亂和盜墓行為開始迅速惡化。1945年張自忠等人,又進行了大規模盜墓,對清東陵及其周圍環境的破壞達到了頂峰,東陵及其水環境因戰亂的影響有所改變。
7 、新中國時期——常年流河變季節河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清東陵采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清東陵的山勢封閉,整體呈現內向且向心的形態,有兩股河流相伴。東陵西側有條西大河屬于淋河的最大支流,東側馬蘭河。從而形成接近完美的山水圍繞關系,又具備悠久的歷史古韻,無縫集成了風水概念和理化自然,自古以來就成為最理想的“萬年吉地”。政府采取了有力地保護和維護措施,無疑為東陵的復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個飽經歷史滄桑,受無數次戰亂摧殘的風水寶地,開始重新進入到大家的視野,得到了必要的保護和維護。東陵及其水環境也得到了相應的治理。
8 、結語
為使水環境在服務園林的同時,使水環境的經濟效益最大化且能體現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清東陵的水資源和水生環境不能容忍任何癱瘓、懈怠或拖延。為了水環境安全,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和緊迫感,切實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根本上改變指導思想和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互惠互利、彼此促進,統籌規劃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根據水環境忍耐力,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計劃;調整所在地區的生產力布局情況,探究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多元價值,全面推進反污染的城市建設,恢復區域水生態環境,復原山區森林植被,以及通過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確保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梅關雪.清東陵游記[J].中國韻文學刊,2016.
[2]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3]韓玉龍.清東陵排水系統綜述[J].山西建筑,2013.
[4]杜莉莉.中國皇陵的最后絕唱———淺析清東陵的價值體現[J].旅游縱覽,2012.
[5]李寅.清東陵的滿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
[6]李寅.清東陵檔案解密[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5.
[7] 宋大仁,夏連保,郭麗展,等.清代園寢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8]蘇廣鈞.清東陵祈福文化考[J].文物春秋,2012.
[9]汪志明,郭明輝.清東陵的保護和歷史環境恢復———陵區總體規劃構思探討[J].城市規劃,1993.
[10]Michael Kempf,Susanne Brather-Walter.Spatial analyses of three early medieval graveyards in southern Germany:Social status or chronological signal.[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ports,2019
[11]Siwen Zhou.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Mausoleum Ruins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IPA Method–Taking 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N].Atlantis Pres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