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三板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的發布,無疑是為破除新三板自2015年開始長達五年的持續低迷,以期改善中小企業的流動性不足、融資風險高、融資規模小、轉板難度大等融資困境。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改善了市場結構,也為新三板融資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從風險控制、市場環境、政策模式、自主創新等角度,為新三板中小企業的融資改善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新三板; 深化改革; 企業融資; 中小企業;
1、 新三板深化改革措施
從2019年10月證券會明確宣布啟動新三板的全面深化改革以來,相關文件不斷更新面世。3月6日發布《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上市的指導意見》公開征求意見。至此,新三板此番市場改革的三大核心舉措全部面世,即增設精選層、降低投資者門檻和轉板上市制度。4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加速中小企業首輪上市效率,為主業突出、運作規范的中小企業上市提供便利;全面深化發行、交易、信息披露等改革舉措,同時支持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融資。
本輪改革的核心舉措概括如下:
1.1、 增設精選層
新三板在基礎層和創新層的基礎上,增設了精選層。基本滿足掛牌條件的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基礎層,初具規模的成長期的企業則大多位于創新層,而針對一些公眾化水平較高的優質企業,就位于新增的精選層。主要分層標準有市值、增長率、營業收入、研發投入等。此外,層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會進行相應的定期或臨時層級調整機制。
本輪深改擬引入的制度供給,包括轉板制度、融資制度、交易機制以及投資者適當性等。通過在這些制度上給予精選層相對有利的條件,試圖恢復市場功能,為新三板注入流動性。
1.2、 降低投資者門檻
新三板交易所市場,相比于滬深交易所,其中一個區別在較高的投資者門檻。在改革之前設置了500萬的進入門檻。主要原因在于新三板的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處于市場的初期,且具有較高的財務風險和難評的信用等級,必須通過增加進入者的投資門檻來降低風險。但新三板進入資本市場以來,隨著監察機制的不斷完善,當初的進入壁壘反而隔絕了一些市場完整性功能的實現。
在本輪深改中,證監會和股轉公司進行了降低投資者門檻的措施。精選層的進入門檻降到了100萬元,基礎層也不過是200萬元,大大破除了新興產業投資者的財務困境,有效促進投資者的新三板掛牌。
1.3、 轉板上市
據《上海證券報》的報道,精選層企業在掛牌滿一年,且符合交易所上市條件時無需證監會核準,可以直接轉板。轉板上市制度的推出是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聯系的一次制度嘗試,也有利于解決當前新三板企業轉板上市難的問題。
此次新三板改革,層級更加明確,對于市場的監管也更加嚴格,對于投資者來說,能夠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也能刺激投資者更多地參與其中。在這個特殊時期,新三板的改革對于刺激市場活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新三板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與問題
2.1、 現狀
新三板是我國特色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是為非上市公眾公司發行和公開轉讓股份的平臺。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官網顯示,截至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共有8705家,總股本5496.69億股。其中,基礎層公司數量達8000家,總股本超過4600億股,占比均超九成(圖1)。
然而因為尚不成熟的制度與高速增長的融資需求存在矛盾,很多問題隨之而來。據統計,2019年平均每個月減少180多家企業。2019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1820家企業摘牌,比上年同期的1379家增加了31.98%,新三板掛牌企業數跌破萬家,下降至9111家。此外,掛牌企業的融資次數和規模較前幾年有較大落差。新三板可以通過股權融資、債權融資、證券化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進行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新三板相關市場改革措施的出臺,將有助于緩解這一漫長的市場寒冬(圖2、圖3)。
表1 新三板改革紅利一覽
圖1 新三板企業融資的主要目的
圖2 新三板歷年定增融資規模變化
圖3 新三板融資規模與成交額規模的變化
2.2 、問題
2.2.1、 流動性不足
與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相比,新三板資本流動性較弱,無論是成交量還是成交額都低于其他市場。縱觀新三板市場,由于投資門檻的存在,目前投資者大多為機構投資者或資產大于500萬的個人投資者。而新三板的投資產品大多是全封閉產品,存續期較長,期限為三年以上較多。投資者往往面臨較高的財務風險,中途贖回需要支付額外的贖回費用。大部分個人投資者,沒有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和資金儲備支持,往往會選擇離開,這是導致新三板二級市場資本流動性不足的主要動力原因。
2.2.2、 融資風險高
雖然新三板企業融資的主要途徑有定向增發、股權融資、私募債、資產證券化等。但實際情況中,由于中小企業的規模小、經營風險高、固定資產率低、信用等級低等原因,資產抵押和銀行貸款渠道受阻,可供操作的融資渠道只剩下定向增發和股權融資。但中小企業發展初期估值困難,在定向增發過程中的議價能力低,而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談判條款。如果未能按要求完成談判條款,將面臨更大的資金賠償;而如果選擇股權融資,則會使企業在發展初級即面臨控制權危機。無論是哪種選擇,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都較高。
2.2.3、 融資規模小
中小企業在新三板的融資方式有限,與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相比,掛牌新三板的中小企業,融資規模相對較小。按股轉系統已完成股票增發的口徑統計,2019年1—11月掛牌企業募資總額為234.06億元,比2018年同期(418.63億元)下降了44.09%。新三板市場融資規模較小,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發展初期較高的融資需求。這與一級市場融資環境的持續低迷有關,投資者的能力和意愿都不高。
2.2.4、 轉板難度大
新三板的掛牌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初期企業存活率本就不高,加上企業內部治理的不規范,外部監督機制的不健全,因此轉板的企業數量不高。當然這和不完善的轉板機制也有一定的聯系。在我國,證券市場不如西方國家高度成熟,相關新三板的掛牌企業的轉板制度也在逐步探索,加上新三板的制度體系,有別于滬深交易市場,中小企業的轉板難度較大。
3、 新三板改革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
3.1 、優化市場結構,培育優質企業
隨著精選層的推出,新三板市場將分為基礎層、創新層和精選層,將重塑新三板的市場機構。基礎層的紅利制度不如另外兩個層次,但是規范性成本較低,是培育企業的基礎根基。精選層的交易環境與主板類似,利于培育優質企業,為中小企業轉板上市儲備大量資源,也為部門資產證券化存在困難的企業提供利好資本市場,最終將促進新三板整體融資環境的改善和企業質量的優化。
3.2 、精選層釋放流動性,盤活融資市場
在新三板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優質企業將獲得估值溢價。一方面投資者進入門檻的降低,將為二級市場帶來巨大流動性資本;另一方面,退出機制的設立降低了資本風險,有望促進融資市場的回春。此外,二級市場估值的整體提升,為一級市場上調了上漲空間,市盈率的提高推動市場價格的回暖。在市場化環境下,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有望被盤活。
3.3、 定增積極,掛牌增加
自深化新三板改革以來,企業新增定預案逐節攀升,募集資金金額也有所增加。市場反應積極,活躍指數上漲,三板制造、三板服務、三板醫藥、三板消費四大行業指數中,三板服務指數平均漲幅最大。做市板塊估值上升,2020年以來,陸續有2018年利潤超過3000萬,或2019年半年度利潤超過1500萬的企業新增掛牌。
4 、中小企業融資建議
4.1 、運用財務指標,合理控制風險
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將面臨資金成本和償債壓力等風險,此時,應該運用科學合理的財務指標,合理控制風險。針對渠道風險,綜合考慮融資的分散率和穩定性,企業結合自身情況進行綜合考量,進行融資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針對成本風險,運用融資成本率對不同融資方式產生的成本進行計算,最后通過加權成本計算融資風險。面對債務壓力,存在短期償債和長期償債等指標,量化企業償債能力。
4.2、 搭乘政策春風,降低融資成本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為促進國民經濟的進一步復蘇,央行表示將持續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利率下行。中央不斷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提倡積極引導銀行體系適當讓利給實體經濟,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發展。中小企業要抓住機遇,利用“兩軌合一軌”降低企業貸款利率措施、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的降低,來促進企業的發展。
4.3、 完善交易模式,優化交易環境
由于新三板市場內做市商的不斷退出,交易模式中應該引入公開發行制度來緩解做市困境。交易模式上采取混合做市交易,深化交易模式的改革,以期打破現有的中小企業做市競價的僵局。此外,國家宏觀調控部門需進一步完善交易制度,改善交易環境,增強新三板中小企業融資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4.4 、堅持扶持定位,加大創新力度
新三板設立之初,就是為了扶持創新創業的中小企業。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報告中指出,“穩步推進新三板發行和交易制度改革,促進新三板成為創新型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平臺”。因此中小企業要加大創新力度,為企業提供融資議價能力的同時,增強綜合實力,加快轉板進程。
5 、結語
對于新三板的中小企業,融資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與政治形勢下。然而,隨著新三板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融資問題被一一攻克,中小企業更應該加強自身實力,提升管理能力,搭乘政策的春風,煥發新的生命力,促進新三板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邱元東.淺談財務指標分析在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控制中的作用[J].中國商論,2020(08):57-58.
[2] 須偉強.新三板掛牌公司融資方式探討[J].納稅,2020,14(09):185-186.
[3] 程小康.新三板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現代商業,2020(07):120-121.
[4] 莊二平,楊陽.我國中小企業新三板融資探析[J].學理論,2020(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