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孝”作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總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儒家文化的發展過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曾子適應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社會的需要,在孔子孝道觀的基礎上,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一書中將“孝”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使其不再僅僅局限于“仁”,從而對“孝”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規范,形成了孝忠合二為一,“守身敬身”、養親敬親與祭親的孝道思想。《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道思想在加強人的生命觀教育,培養其“弘毅”的社會品格的同時,也有助于社會的孝親悌長,家和國興。
關鍵詞: 曾子; 《大戴禮記·曾子十篇》; 孝道思想;
Abstract: Filial piety,as the fundamental and total of all morality,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plays a connec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ulture.Zeng Zi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needs of feudal soc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concept of filial piety,Zeng Zi further expanded the scop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Book of Dadai Rites·Ten Pieces by Zeng Zi so that it was no longer limited to “benevolence”,and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and norms for“filial piety”.It has formed the combination of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keeping one's body and respecting one's body”and the filial piety thought of raising,respecting and sacrificing one's parents.The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in The Book of Dadai Rites·Ten Pieces by Zeng Zi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education of life outlook and cultivates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filial p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the nation.
Keyword: Zeng Zi; The Book of Dadai Rites·Ten Pieces by Zeng Zi;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曾子字子輿,中國著名的思想家,上承孔子道統下開思孟學派,是傳說中有名的孝子之一,被后世尊稱為“宗圣”。孝道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孝道思想更是曾子思想中的主要內容,研究曾子思想而忽略其孝道思想的研究,非真正對曾子思想的研究。曾子對“孝”的研究很透徹,他不僅將孝道作為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將孝道在社會上加以實踐普及,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不能違逆,他從本于內心的誠意開始,將“孝道”推行于天下。《大戴禮記》第四十九篇到第五十八篇,題目皆冠以曾子,后世稱為《曾子十篇》,《大戴禮記》中的《曾子十篇》就是原《曾子》一書的篇章,這是我們今天研究曾子孝道的依據。(1)1[1]《大戴禮記·曾子十篇》是對孔子孝道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孔子《論語·學而》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2孔子認為孝弟是立身做人“為仁”的根本。而曾子則在孔子的基礎上,把“孝”的范圍大大地擴展,推展至個人道德修養等方面,并進行系統地論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關于“孝”概念系統,使“孝道”成為道德的根本,甚至成為一切教化的開始,為后世所推崇。《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道觀與一代又一代的孝道思想家一起,不斷更新每一個中國人的孝道觀,使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不斷推動孝道文化的新發展,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脫貧攻堅貢獻力量。研究《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道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其孝道思想不僅對中華幾千年文明秩序、社會穩定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精神動力。
一、《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與孔子的“仁”
在道德范疇里,“孝”與“仁”的關系問題,自東漢以來直到清代的儒家學者都在為之爭論,其本質也涉及到如何正確認識道德的哲學基礎、行為準則和倫理規范的關系問題。而《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道”其實大部分主要是對孔子孝養無違等的繼承。“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而“孝”則是“仁”之本也。這點我們從《論語集釋》中可以找到依據。孔子云:“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3]在孔子看來,“盡仁”既是“孝”,“孝”應被納入“仁”的范疇,可謂“盡得仁,斯盡得孝弟,盡得孝弟,便是仁”[4]。“行孝”的目的在于達到“仁”的境界,所謂孝悌、忠誠、禮勇等倫理行為是從屬于仁的總原則之下的道德觀念。[5]162同時,孔子提出“仁”的基礎,也為“孝”找到了根基,《論語·陽貨》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谷,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6]在這里,孔子沖淡了西周傳統孝道的貴族色彩,使之士民化,使得行于上層社會具有政治效用的孝道轉化為全民普遍自覺的行為規范,拓展了孝道的作用范圍。[5]162
孔子“仁”的基礎是“孝”,就是對父母兄弟家庭的關愛,也是對于整個宗族的愛。在孔子那里,如果每個人都能履行“孝”,社會風尚必然會變好,社會秩序也會安定下來,從而實現“仁”。由此可見,孔子的“仁”是諸德之本、百行之首、萬善之所由生,也是孝產生的內在基礎和根據,孝是從屬仁的一個道德范疇。[7]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孝”與“仁”之間是從屬關系,以“孝”釋“仁”。對于孔子來說,奉行“孝道”更是“仁”的起點,即踐行社會關系中的倫理。因此,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孝”在孔子看來是道德的規范,同時也是政治準則和倫理原則,而“孝”則是“仁”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功能的體現。“仁”自身無法體現出來,必須以“孝”的形式加以表現。[8]“孝”本是一般道德規范,而孔子卻在此基礎上把它通向社會最高的原理“仁”,因此“孝”與“仁”的關系密不可分。
《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曾子把“孝”闡述得更透徹明了,使之成為諸德之本,從而將“孝”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不再僅僅局限于孔子的“仁”。曾子的“孝”思想來源于孔子,但也形成了自己的“孝”觀念。曾子的孝道是建立在修身基礎上的“誠”和“內省”,將“孝”進行全面地發揮和概括,主要是將子女對于父母孝親敬養等家庭倫理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孝”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又是永恒的原則,是調整人類社會倫理關系的大道。在曾子這里,“孝”不僅僅局限于“仁”之本,它還總攝了仁、義、禮、信等一切道德范疇。《禮記·祭義》載:“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9]161-162其甚至將“孝”擴大到四海皆準的普遍真理,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愛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9]162相比孔子的“仁”,曾子的“孝”要大于孔子的“仁”,他的“孝”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范圍,包括獸類和自然界的其他種類,超出了“仁”所表現的人類之愛。孔子僅僅提出了“孝”為“仁”之本的命題,其目的是更好地釋“仁”,也僅僅將“孝”作為高尚的品德之一。而曾子的“孝”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時間上適用于萬世,在空間上橫放四海,將“孝”作為其思想的核心,不再處于從屬地位,而將其地位提高到最高的道德范疇。
至此可知,《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在孔子時期,是從屬于“仁”的,要準確地理解“孝”,首先要對“仁”有一定的認識,孔子宣揚的“孝”僅僅將其作為高尚的品德之一,目的是以“孝”釋“仁”,“孝”在孔子那里是被納入“仁”的范疇的。但是在曾子那里則不然,《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雖說是對孔子“孝”思想的繼承,但是相比孔子的“孝”,曾子的“孝”范圍被無限擴大,它不僅僅局限于“仁”,它還總攝禮、義、信、忠等道德范疇。所以《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與孔子的“仁”不再是從屬關系,“孝”也非“仁”的一部分,它是天之經、地之義。
二、《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
1.孝忠合一。
《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道觀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將傳統的孝道理論發展到更高的層次,完成孝忠合二為一。曾子認為孝要涉及到忠,由修身齊家推及到治國平天下,在家孝敬父母,事事孝順,在朝為官事事孝忠君主。盡孝是盡忠的前提,盡忠則是盡孝的結果。[10]《曾子本孝》中提到:“忠者,其孝之本與!”[11]295什么是忠?曾子認為忠即是孝,孝即是忠,兩者之間密不可分。君子對于父母的孝敬只是忠于君主觀念的開始,而最終目標是忠誠于君主,忠才是孝的根本。在《曾子立孝》中,曾子將“孝”應用到“君臣之道”的層面,使“孝”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同時,《大戴禮記·曾子十篇》將“愛”和“忠”更多地被放到一個層次上來討論,認為“沒有愛就沒有忠”,“愛”更多的是通過“忠”來表現的。如《曾子本孝》云:“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11]309在曾子看來,侍奉君主一定要做到兩點:一是孝,二是悌。首先身為孝子要做到不給父母帶來恥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使還沒有侍奉君主,也可以知道他就是忠臣,如果這個人是忠臣,那么他一定是個孝子,因為他善于侍奉君主,也能夠恪守悌道。因此,曾子強調孝忠合二為一,對于君子來說,忠即是孝,孝即是忠,忠和孝不可分離。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曾子將忠與孝緊密聯系起來,忠臣即是孝子,如果家家守孝道,國家必定得到很好的治理,孝親和忠君只不過是在不同的層面表現出來而已,兩者之間在本質上并不沖突。在曾子看來,孝就是忠臣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在家中不孝敬父母、孝養親人,那么這個人必定不忠,而忠是孝的提升。因此,曾子在《曾子立孝》中強調:“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11]302曾子告誡與不同的人交談時,要明白自己所處位置之道,從而更好地達到忠孝合一。
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忠君”已經成為“孝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孝就是對君主的不忠,這也就意味著,曾子的孝道思想中已經將“忠”納入了“孝”的范圍,所謂“忠者,中此者也”[11]312。忠要合乎孝道才能稱為忠。曾子的“孝”所選取的對象已經由子女對父母的孝敬、敬養上升到社會政治層面人們對于君主的忠誠。這是曾子在繼承孔子忠孝思想上的創新,將狹義的“孝”擴展到廣義的“忠”,提升了傳統孝道的理論內涵,使孝和忠連為一體,完成合二為一,使“孝”成為一種政治原則。
2.守身敬身。
《大戴禮記·曾子十篇》認為,孝養父母的同時,守身敬身也是對父母的敬重。“守身敬身”是孝道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是對父母行孝道的根據。曾子認為對于父母除了贍養敬愛以外,保持自己身體完整和自身不受侮辱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曾子認為保持自己身體健康完整的狀態,是我們對父母踐行孝道的底線,如果失去了健康的身體,也就失去了對父母行孝的基礎。如《曾子大孝》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11]323曾子認為,父母將你完整地帶到人世間,你就要保全身體的完整以此回報父母,因為這是父母生命在我們身上的延續,我們身體的每一部分均來自于父母。我們隨意踐踏我們的身體,亦是對父母間接的不尊重,更不要談“孝”了。我們只有讓自己的身體不受到虧損,對自己負責,這可以說是行孝了,也是為人子女的標準。《曾子大孝》中亦有關于如何“守身敬身”的解釋:“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11]323認為行路時要小心,不要走邪路小道,過河時要乘舟船而不游過河,以免發生危險,不要用父母給予的身體去做一些危險的事。在這里,曾子借樂正子春之口來強調“守身敬身”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守身敬身”在曾子孝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曾子認為,愛惜守護自己身體的完整是踐行孝道的起點,也是我們孝養父母、敬親愛親的基礎,對自己身體不負責任則是觸碰了孝道的底線。
除了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損傷之外,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規范,這樣才能不給父母帶來恥辱,也就是所謂的君子之孝道。《曾子本孝》云:“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于口,煩言不及于己。”[11]294意思是說在君子那里不要出現惡言,更不要散布流言蜚語,自身謹慎行事,侮辱的言辭就不會牽扯到自己身上,也就不給父母帶來恥辱,這才是君子的孝道。所以曾子曰:“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12]此處,曾子大大擴展了“孝”的實踐范圍,在孔子的基礎上,提出了“身為親之體”。《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守身敬身”原則是曾子在繼承孔子孝道思想的基礎,把“孝”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曾子在這里將愛惜自身的身體與為父母盡孝相聯系,大大豐富了“孝道”的思想內涵。
3.養親敬親。
養老敬老是原始社會晚期就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它對于調節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團結、安定政治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認為,為人子女不僅要贍養父母,也要尊敬愛戴他們。“養”是基本道德要求,是養親敬親的起點,而“敬”則是實踐孝道的重要情感,是孝道的外在依托。曾子認為,對于父母除了必要的贍養義務之外,“敬”也很重要。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曾子認為,僅僅在衣食住行上供養父母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對父母尊敬愛戴,敬親才是孝道的真諦。如《曾子大孝》云:“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11]312他將孝道分為三個層次,認為奉養雙親是最基礎的,最高的孝行是尊敬父母。《曾子事父母》篇中亦有關于如何實施“敬”的:“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入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夜。”[13]他認為如果父母的行為符合倫理正道就要順從他們,如果不符合就要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勸。如果諫勸不被父母所接受,就將父母的過錯攬在自己身上,當成是因為自己的緣故讓父母出錯。如果明明知道父母有過錯而不進行勸諫,那是不孝,強行勸諫也是不孝,身為子女要柔聲細語善意地規勸父母,即使父母不接受也不要言辭激烈地去爭辯,不論對錯都要從態度上尊敬父母。曾子在此以“勸諫”為例,強調生活中如何在父母犯錯的情況下還對父母保持尊敬的態度,即如何實施“敬”,以此強調“敬”在孝道中的作用。但是曾子的“敬親”不是沒有原則的一味順從,曾子還提出了“諫而不逆”“微諫不倦”的諫親原則:“父母愛之,嘉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國,諫而不逆。”[14]講究方法,婉言規勸,使父母感到舒適安逸,從而達到既能規勸又不失對父母尊敬的目的。《大戴禮記·曾子十篇》還強調以“禮”為主導的“敬養”的重要性,以此來踐行孝道。如《大戴禮記·曾子十篇》載:“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于此,濟其志也。”[11]305曾子想以“禮”來實踐孝道,以恭敬的態度將心中誠摯的愛奉獻給父母,不僅在父母的飲食住行上考慮周全,而且能夠用心孝敬父母陪伴父母。所以,養親敬親中的“敬”才是孝道的重要倫理尺度,不敬怎能達到孝。《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養親敬親”思想,是在孔子“小棰則待,大棰則逃”的孝親原則下,對“孝養”的進一步發揮,將“孝親”建立在“敬親”的自然情感下,以此將“孝”擴展到更高的境界和層次。
4.祭親。
喪葬習俗是文化基因之一,也是社會基因之一。《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喪葬之禮,就是在父母去世之后,時時祭祀悼念父母,經常懷念父母的愛。曾子的這一孝道思想是對孔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14思想的繼承。如《大戴禮記·曾子十篇》載:“故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復者而先施焉。親戚既沒,雖欲孝,誰為孝?”[11]376只有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先行孝道、致孝悌于父母,等到父母故去的時候,才能時刻記得父母的恩德,曾子認為這是比禮義都重要的感情。除此之外,曾子認為對父母喪葬的重視,除了父母故去子女要時刻記得父母的恩德之外,還要重視喪葬、祭祀的外在禮儀,這是最自然的“孝”。如《曾子立孝》云:“父母既歿,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謂禮終矣。”[11]313在曾子看來,父母去世,是為人子女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父母去世之后,就要以哀痛之心進行祭祀,并且用豐盛的祭品來祭祀父母,如果能做到生前盡心、盡責、盡力地照顧父母,死后還依禮舉行哀戚之儀,這樣就盡到孝道的本分了。在《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曾子雖然強調禮儀,但是他更重視那種對父母最自然的愛,將這種愛作為子女一生不能舍棄的責任。同時,曾子也強調世人對父母的孝順要及時,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之后,再后悔生前沒有好好孝順父母。所以,身為子女,哪怕父母不在世,也不能有絲毫的懈怠,都要謹慎行事,不能給父母留下惡名。這在《曾子立孝》中有所體現:“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11]312由上可知,曾子認為,生前的孝順比死去的禮儀祭祀更為重要,所以他才警示后人,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不要有絲毫的懈怠,要銘記他們的恩德,對他們及時行孝,父母去世后要以哀悼之禮,葬之祭之。
三、《大戴禮記·曾子十篇》孝道思想的時代價值
為了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推動社會秩序的發展,曾子在繼承孔子孝道觀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經歷,對孔子的孝道思想不斷創新,并形成自己的孝道思想,從而使其孝道思想成為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的開始。雖然在其孝道思想中存在明顯的局限性,比如在養親敬親方面認為,如果父母不接受我們的勸諫,我們就應該將父母的過錯攬在自己身上。但是,對于如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優秀孝道思想無疑是有益的借鑒,我們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孝道文化。
1.有利加強生命觀的教育。
中華民族對于生命的尊重見于生活的各個細節。《大戴禮記·曾子十篇》認為,愛惜身體是踐行孝道的起點,更是踐行孝道的底線。如《曾子大孝》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11]323子女的身體是父母完完整整帶來的,就應該保全身體回報父母。但是反觀如今的青年人,對自己的身體缺乏敬畏之情,對生命缺乏尊重,如青年人追求刺激、冒險甚至自殺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探尋《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中的孝道思想,能讓青年人更深地認識傳統孝道觀的本質不僅體現在贍養父母上,更多的體現在對父母給予生命的珍惜愛護上。教育青年人,面對挫折,不要輕易視生命為兒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生命,將曾子的孝道思想與生命觀教育相融合。《曾子大孝篇》云:“故君子一舉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先父母遺體行殆也。”[11]323這里曾子強調對父母的孝敬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上,而且將珍惜生命與孝敬相聯系,正確看待自己的生命價值,對生命采取正確的態度,這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壓力的增加,父母一直忙于事業忙于養家,對子女的教育關心甚少,當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缺乏生命觀的教育時,極易選擇極端方式。所以,我們要對曾子的孝道思想加以創新,加強當代青年人的生命觀教育,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以更為正確的方式來釋放生活中的壓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祖國的未來,以更為健全的方式去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為中華民族留下優秀的寶貴財富,研究其豐富的內涵,有利于我們重視每一個生命。
2.培養“弘毅”的社會品格。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子孝道思想中的“弘毅”之說,塑造了中國的士大夫精神。過去,《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作為根本法則指導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今天,我們弘揚《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養公民“弘毅”的品格,對我國國民思想素質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近年來,在全球貿易及數字化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正值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人才的發展彰顯中國的智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忽視了青少年的自主能動性。如青年學子的社會實踐經驗不足,學校在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做得不夠全面,導致學生的孝道意識缺乏,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缺乏敬重,對生命缺乏重視。有些人以工作為借口遠離父母,導致親情淡漠;有些人蝸居家中以啃老為榮。其實家與工作是可以兼得的。對此,《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忠孝合一”和“養親敬親”的孝道思想,有助于扭轉以上現象,培養年輕人的“弘毅”品格,承擔起社會責任。當前,我國正推進更深層次的改革,實行更高水平的開放,所以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能力與家國情懷相結合的人。弘揚《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有助于強化“弘毅明德”的教育理念。如《君子制言上篇》云:“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11]248君子要從小事做起,不要因事小而不去做。汲取《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有利于鍛煉青年人持之以恒與百折不撓的意志,強化“弘毅明德”的教育理念。由此社會就會呈現聞令而動,關鍵時刻,逆行出征的場景,體現出我國青年人的擔當之勇,奮斗之志。世界哪來不怕死的英雄,更多的是小人物在做大奉獻。他們的意志與堅守是弘毅明德教育理念的真實體現,在一次次的挑戰中挺起胸膛為國而戰。在如今的中國,國家責任、社會使命深深地刻在人們的腦海里,“聞令而動,逆行出征”,這正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最重要的追求,也源自于在漫長的文化傳承中,國人對優秀傳統的創新與繼承,逐漸鑄就了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美德。在如今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社會民生深度融合的現代社會,《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對于引導國民錘煉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培養“弘毅”的社會品格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3.孝悌親長、家和國興。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國民孝道意識,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15]中國的國情具有特殊性,中國的養老問題也比較特殊。家庭養老問題成為當代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新的時期、新的挑戰、新形勢之下,讓全社會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目前,由于青少年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中“孝道思想”的認識比較薄弱,也缺少對中國傳統美德系統的學習,所以探索《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既能實現家庭的和睦,滿足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又能扭轉家庭中“長幼地位顛倒”“啃老”“養兒不防老”等社會現象。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孝敬父母,重視親情,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云:“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敬而安之,微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歡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11]305這對當今社會存在的“只提尊老不提孝,只講贍養不講孝順”現象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這里,曾子強調的是不僅僅只滿足父母衣食上的需求,而是要做到忠,做到敬,而敬則是在遵循一定道義的前提下,對父母在言語和行動上的尊敬。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變化,批判地繼承曾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調節代際關系,實現家庭和諧。為人子女尊老敬老,勿忘真情,注重家庭,注重家風道德,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的家庭和諧美滿,并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可以說,《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給我們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四、結語
幾千年來,“孝”始終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道德追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更是現代人的基本操守。《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作為研究曾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典籍之一,其思想內容獨特,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規范,不僅成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工具,更對今天的道德建設、國家繁榮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孝道思想在曾子思想中占據了重要部分,也是我們研究曾子思想的根本。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家庭關系也隨之變化。研究和探討《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一方面能讓我們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我們嚴于律己,弘揚中華孝道傳統,把踐行孝道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磊.《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4.
[2]楊伯峻.論語譯注[M].簡體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程樹德.論語集釋:卷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90:515.
[4]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三·伊川先生語九·鮑若雨錄[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310.
[5]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何新楚.墨子對傳統孝道思想的繼承與創新[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81-84.
[7]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7:195.
[8] 高娜,黃玉雪.《荀子》中的孝道思想[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7.
[9] 禮記[M].崔高維,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10]張國強,梅柳.《孝經》道德教化思想探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7(2):74-76.
[11] 羅新慧.曾子研究———附《大戴禮記》“曾子”十篇注釋[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3.
[12]黃懷信.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526.
[13]張永懷.敬而愛:曾子孝道觀的二重奏[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0(1):24-27.
[14]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93:84.
[15]本報評論員.讓中華美德代代傳承[N].中國教育報,2003-02-19(10).
注釋
1通過將《曾子十篇》與傳世文獻和郭店簡、上博簡比較考察,證實“曾子十篇為曾子遺說,為曾子學派的著作,是曾子研究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