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方邏輯思想是在明清時期通過傳教士、西方著作、從日本傳入等途徑進入中國。中國知識分子最初面對這個陌生的詞匯“logic”,總是想去知道它、了解它,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在此背景之下,中國知識分子希望能夠從中國自身的傳統體系中去尋找與之相應的概念,以期與西方邏輯相匹敵。尋找中國自身的邏輯思想,自然地要回歸到中國的歷史,在自身的歷史中找根源,就應該從邏輯與邏輯觀出發,分析中國先秦時期邏輯思想的特征,從墨子“言有三表”思想、先秦時期邏輯思想的表現形式等方面來探尋與西方邏輯思想大不相同的中國邏輯思想。
關鍵詞: 邏輯; 邏輯思想; 文化;
Abstract: Western logical though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rough missionaries, western works, and introduction from Japan. Chinese intellectuals first faced the strange word logic, always wanted to know, understand it, and the meaning behind i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trend in western learning at that time, 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 logic input, Chinese intellectuals hoped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s from China's own traditional system in order to rival western logic.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ecause of its complex and diver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ina has developed a self-sufficient farming economy and formed a political situation with the unification as the main body. Its ancient logical thought mus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hinese people's growing environment, history, economy and politics at that time. Nature in such a process, the formation of logical ideas naturally and the western system science,verification science, perfect logic system is very different. The logical thought formed on Chinese land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Looking for China's own logical thought, we should naturally review Chinese history and find the root in history.
Keyword: Logic; Logical Thought; Culture;
一、邏輯與邏輯觀
自古以來,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差異與西方不相同,歷史發展的過程使得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地,在各自土地上生長形成的文化就會有所差異,繼而對事物的思考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邏輯思維上,中國人注重經驗的總結,推崇經邦濟世的思想,善于以直觀、整體的方式思考問題,依據自己過去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去認識、思考一切事情,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來直面問題,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西方人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則傾向于思辨,往往假設一個前提,把問題想得深入細致,為思考而思考。西方人注重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抽象思維的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規律的基本方式。
邏輯觀是對思維的規律所持有的觀點和看法。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邏輯。一個時期的邏輯思想與當時的哲學、社會實踐的發展狀況是密切相關的,邏輯思想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中西方依托不同的文化發展不同的邏輯觀念。西方的邏輯更多的是系統化的邏輯思想,中國的邏輯是自發的、自覺產生的思維規律。所以,中國是沒有以西方思維形式所形成的邏輯,沒有西方意義上的邏輯,但有其自成體系的邏輯,有基于中華文化所形成的邏輯思想。
二、中國先秦時期邏輯思想的特征
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常常以說理、論辯形式來呈現所要表述的思想。中國古代邏輯思想主要指先秦時期以孔子引起的正名為開端,以諸子百家對名實的爭論成為焦點。[1]因為爭論的主題為名實,故此中國古代邏輯也被稱為“名學”,形式為諸子各家之間的辯論,所以也稱為“辯學”,同時辯論的學術活動與法律相關,所以也稱“刑名之學”。[2]邏輯思想正誤的檢驗與歷史發展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的邏輯自然與當時的社會性質,政治背景是分不開的。
1. 政治即合理
政治所倡導的思想是什么樣的,邏輯思想往往就會是什么樣的。邏輯的思想內核離不開政治的影子。中國的邏輯思想體現在古代的政治思想理論中,常常與政治相關。邏輯思想要得到發展需要迎合當權者的統治,或者至少不影響統治王朝的發展。不然就是反動的,繼而就會遭到毀滅和焚毀。受這樣的大環境影響,中國邏輯思想就會不自覺地順應主流文化,國家需要有用的思想,那么中國的辯論家就會傾向于尋求順應當朝的禮儀規范的邏輯來迎合統治者的要求。邏輯思想就會按照朝代發展的脈絡去發展,邏輯思想往往難以形成本身的邏輯框架,依附于道德倫理規范中。孔子所宣揚的“為政以德”,希望用“德”、“禮”來治理國家,人們遵守禮儀,不逾越規矩。君臣、父子、貴賤、尊卑有序,需嚴格遵守。[3]士者之間的辯論就要在體系框架內進行,一旦逾矩,就是反動的言論。政治即是合理,順者昌,逆者亡,便是這樣的道理。
《荀子》的《非相》篇中寫道:“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然而不好言,不樂言,則必非誠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4]從這段行文可以看出,荀子所在的戰國時期所宣揚的思想是順禮儀,士人所說的話要符合王的道德原則。同時,只有會善言辯論的,樂意宣傳禮儀的人才是君子。可見,在先秦時期,是以國家的禮儀為核心,只有符合當時的道德倫理規范,人所表達的言論才能被君王承認,繼而能夠被傳播。也正是這樣向善的理念,引領著社會道德的發展。人們克己復禮,循規蹈矩,遵循著國家的禮儀規范,社會才不至于出現混亂,國家發展穩定。
2. 零散的邏輯體系
中國古代邏輯常常與政治、倫理相關聯,其發展直接受到政治、倫理思想的制約。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問題,朝代的更替意味思想的斷裂,難以進行系統的總結。上一個朝代的思想可能因為在新的一個朝代中不被統治者所承認,那么這個思想就會面臨消失,滅跡。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古代的邏輯是很難向規范化的方向去發展。在《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有寫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5]秦國初定天下,各方不穩,人心還未所向,為了避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混亂,戰亂四起的局面,秦始皇就將所謂“異論”“邪術”,不符合秦朝發展的書籍,危害秦朝發展的言論思想,通過焚燒書籍、坑埋術士的手段,以求天下歸安。可見,證“名”是極其重要的。未被證“名”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流下是站不住腳的。只有證得“名”,才能的到實際的發展。也就是名實相符。有了名,辯論家們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自己的言說。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散見于各類書籍之中,未成體系。所以近現代的名家們才會分門別類,去故紙堆中找到科學的邏輯史料,以形成系統的學科,并傳承發展下去。汪奠基在其所著的《中國邏輯思想史》中寫道,“我們的邏輯史料,基本上只能根據《春秋》的正名、辯物、無名、辯察,或形名法術等來分析。”[6]可見,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只是依附于倫理規范中,零零散散的存在于政治邏輯中。
三、中國先秦時期邏輯思想——“言有三表”
中國先秦時期的邏輯思想散見于各大家的思想論述中。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的孔子為“正政”而提出的“正名”、克己復禮的邏輯思想,以及其“舉一反三”的推論方法。孟子、荀子對孔子“正名”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墨家獨到的辯學,對“名”“辭”“說”的論證。名家鄧析、惠施公、公孫龍等人對“形名相應”與“以名謂實”的名實觀的研究。還有道家無名論,法家刑名法術的邏輯思想。
章士釗先生曾有言曰:“歐洲邏輯言三段,印度因明言三支,吾國邏輯言三物。”[7]論證中國先秦時期的邏輯思想,自然要以墨家《墨子》中的言有三表為例。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8]墨子對君子言論所訂立的三種標準:即有本,要求說話要有依據,向上追溯古代圣明君主的事跡,以此為范;有原,向下考察人民所見所聞的事情;有用,把“本”、“原”的事情都做到了,然后用作政令,以此利國利民,促進發展。在“言有三表”觀中,墨子注重事實,言之有理,層層遞進,有較強的思維邏輯。
四、中國先秦時期邏輯思想的表現形式
研究世界的邏輯思想歷史,不能簡單的用某一個民族的邏輯思想來概括。人類的發展是每一個民族進化發展的結果,它具體表現于各個民族思想的集合。東西方邏輯思想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在同樣的歷史時間里,中西邏輯的形成一定有著共同的特性,各個民族邏輯思想共同筑成邏輯存在。邏輯的組成、特征、基本類型、基本準則是共通的。詞項構成命題,命題組成推理,在推理過程中的詞項、命題和推理的理論都是與邏輯相關的。[9]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邏輯思想。在邏輯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邏輯體系。中國的“三表三物”,印度的“三支式”,希臘科學的“演繹式”。從三種不同邏輯傳統表現形式可以看出邏輯的特殊性。
西方邏輯(希臘科學)的三段演繹論式:
凡所作者皆是無常(喻體,大前提)
聲是所作(因,小前提)
故聲無常(宗)
印度因明學的“三支”作法:
聲是無常(宗)
所作性故(因)
凡所作者皆是無常,(喻體)喻如瓶。(喻依)
中國《墨經》的辯式:
聲是所作(因)
凡所作者皆是無常(喻體)
故聲無常(宗)[10]
可見,這三種邏輯演示大不相同,有各自的特殊性。西方邏輯是以演繹的方式,實證式的推論出結論。印度的因明學注重因果,以因推出果,得出結論。中國的邏輯是以歸納的形式,經驗性的得出結論。[11]先秦時期的邏輯思想便是如此,散見于各大家的論述、辯論之中。受這樣的影響,后來者必定是要整理這些信息,析出相應的邏輯思想。
五、結束語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在不斷的實踐中生成的意識形態,即人化的思想,與人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邏輯是一種精神意識,是人們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產生的精神文化。研究某一邏輯思想,不能脫離社會存在、文化背景、社會實踐。邏輯是相對于文化而存在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不同的邏輯思維。同時思維方式的不同往往會影響人們思考社會存在的方式,繼而用不同的形式來創造文化、理解文化。儒家文化基本貫穿于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歷程中,儒家所倡導的大一統思想正是順應了中國古代君王統一天下,萬民歸心的統治需要,它在中國的文化發展歷程中才得以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影響著古代中國人的禮儀規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文人思想方式。中國的邏輯思想與正統思想文化是分割不了的。正是在大一統的大格局下,中國的邏輯學家為了“正名”而“爭辯”“立辭”“尋故”,以至于中國邏輯的產生多是論辯形式,因而,產生的是經驗性、歸納性的邏輯思想。
參考文獻
[1]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第一輯[M].北京:中華書籍,1961:89-94.
[2]徐海燕.中國古代先秦邏輯思想的特征[J].才智,2019:175-176.
[3]徐佳佳,劉鋒.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政治哲學詮釋——基于本體論、認識論與實踐論視角[J].廣西社會科學,2020(1):86-92.
[4]王燕芹.《論語》中的口語教育思想探微[D].天津師范大學,2013.
[5]臧嶸.秦始皇“焚書坑儒”和儒生保衛文化的斗爭[J].邯鄲學院學報,2010(2):51-66.
[6]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
[7]張曉芒.比較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從中西邏輯的比較研究看[J].理論與現代化.2008(2):69-73.
[8]溫公頤,崔清田.中國邏輯史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116-124.
[9]張晴.20世紀的中國邏輯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10]張皓.中國近代邏輯科學的發展及影響[D].河南大學,2002.
[11]劉培育.20世紀名辯與邏輯、因明的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01(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