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藝術中的留白是一種塑造和諧藝術的有效方法,還是中國藝術本身特有的美學表現方式。在許多中國藝術作品中,觀眾均可以感受到留白的無限魅力,這種魅力一方面可充分地呈現藝術品的思想性,一方面又可折射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妙意境。武術中的“空白”是武術表演中直接表現或反襯出來的想象空間,“空白”是一種想象之美,且是美的最高表現方法,它留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武術所要表現的藝術思想才能更好的透射出來。對傳統武術的空白與中國藝術的留白美學契合進行總結對比,體現在空白與留白是心境的沉思、無限的可能、禪意的釋然、意境的空靈、虛實的相生、心物的感應。
關鍵詞: 傳統武術; 空白; 中國藝術; 留白; 美學契合;
Abstract: The blank space in Chinese art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rt, but also a unique aesthetic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rt. In many Chinese art works, the audience can feel the charm of leaving blank. On the one hand, this charm can highlight the art ideas more fully,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creat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ilence is better than sound".The "blank" in martial arts refers to the imagination space directly o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in martial arts. The "blank" is a kind of beauty an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form of beauty. What it leaves us is endless imagination. The artistic depth that martial arts shows can be better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the blank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the aesthetic fit of Chinese art blank 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reflected in the blank and blank is the meditation of mood, infinite possibility, the release of Zen, the emptines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mutual gener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induction of mind and object.
Keyword: Traditional Wushu; blank; Chinese art; blank; aesthetic fit;
1 、武術空白與藝術留白的釋義
留白是中國藝術中常見的一種表現藝術形式的技巧。就其字面的意義而言,留白是在詩畫曲賦之中留出空白,意味著要不落筆跡、不著墨,但是,“空”不意味著全“無”。在《辭海》中“空”被解釋為“虛”,“虛”與“實”相對應,“空”與“有”相對應,虛實相生、有無相成,才能夠創造出藝術中的意境,使畫面達至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所提倡的和諧境界。[1]武術作為中國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是一種文化底蘊深厚的藝術表現形式,武術所無法貼切用語言描述的“凈化”、“深化”等的境界用“空白”來概括亦是恰到好處。有學者認為武術中的“空白”是武術運動中直接的或者反襯出來的想象空間,“空白”是一種美,且是美一種最高的表現形式。[2]“空白”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想象,武術它所彰顯的藝術深度才能更好的表現出來,通過這種“空白”更能拉近武術與中國藝術的距離。“空白”里傳出意境,“空白”中傳出想象,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是中國藝術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切造境之美。
2 、武術空白與藝術留白的美學對比
2.1 、留白是心境的沉思
陶淵明寫的“但識琴中趣,何老弦上音”,是對藝術沉溺于感官的反省,《老子》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是對感官沉溺提出的警告。[3]藝術是通過最少的感官刺激,而使人通向心境的升華與飛揚,因此,在中國藝術中感官本身的刺激并非藝術追求的最終目的。《老子》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3]“視”和“聽”之外還有更遠大的向往,是把感官系統伸展向未知的空白,那里還有等待創造的聲音和聽覺。中國藝術中的“空”、“虛”、“意境”便是反感官的展現,留白是為了降低感官本身的迷惑與視覺刺激,為了使藝術欣賞更純粹地成為一種心境的沉思,而使藝術升高成為哲學。當藝術成為哲學之后,才能夠放棄聲音的、色彩的、形狀的各種技巧,回歸到對聲音、色彩、形狀的美的思考與體驗。
人的心境是一種比較持久的、微弱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即個體最為日常的情緒狀態。[3]中國的太極拳是以太極的傳統哲學思想為指導,通過練習者的肢體運動、調整氣息、意念控制、自我放松等方法,來進行自我調整和鍛煉,是從動作支配到心理訓練,再到心性養成的過程,也是練習者思想提升,錘煉道德品質,培育精神氣質的實踐過程。[4]太極拳強調練習者以意導動,練拳首要先練心,這是對于心境的沉思,心若不靜練拳不能達到形神具備的境界和情感體驗。傳統太極拳理論中包含的中國哲學思想,以及易經中的陰陽互動關系,在太極拳術的套路空白中可以表現出來,通過對動作留存空白的美學欣賞去思考太極拳的人生智慧,探索陰陽互動與生命宇宙的奧妙,對于觀賞者而言是其思想的一次升華與深化過程。傳統武術重視武德,練武需備德,武德的養成和實踐是對習武者的一種心境的沉思過程,是習武者經過“內外兼修”的習武實踐錘煉而達到的一種品德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國傳統武術思想的閃耀之光。
2.2 、留白是無限的可能
中國藝術整體不強調技巧,不強調書畫技巧的炫耀與賣弄,正是為了指向那留白,留白是無限可能也是未完成,這無限的、未完成的留白使詩句出現,使印鑒出現,使藝術實踐與生命空間介于現實與抽象之間,這背后隱藏的美學意向還在指向無限與未完成,在暗示著中國藝術所堅持的時間和空間觀念。中國的詩畫作品在裝裱過程中,作者刻意加上空白處的“引首”與“跋尾”或“詩堂”,顯然它還要它到歷史中去接受另一次的完成,這連綿不斷的題記與印鑒如同演義不完的章回小說,都在指向無限與未完成。[3]《富春山居圖》除了黃公望的繪畫之外,加上沈周、文彭、董其昌、鄒之麟的題記和印鑒,[3]這些與本畫毫不相干的朱紅印記和墨跡,成為繪畫抽象空白里時間與空間極特殊的錯離效果,它使繪畫作品有了自己的滄桑,曾被誤認為是贗品,這些諸多的印記已成為《富春山居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國藝術中的“留白”是一切,是初發,也是無限的可能。
中國武術套路過程中的動作定式,它既表示一段套路演示的結束,又在動作定式中展現出一個練習者的精、氣、神。從一旁觀看的角度來說,它的動作定式留給觀賞者的是一種無限想象的空間,通過這個武術套路定式,練習者想要表達出何樣的個人情感。[2]如中國武術套路中的名稱:“玉龍飛升”“怪蟒翻身”“收韁勒馬”“燕子啄泥”等它所給練習者,包括旁聽者和觀賞者同樣是一種想象的空間,在武術套路表演過程中,外人很難理解其各類招式的攻與防,演練技擊的攻防含義就要靠個人想象才能實現,因此,武術套路中的空白也是一種與模擬對手之間的想象之打。[2]武術是一種個體身體對抗性運動,需要存在攻與防的對象,現實演練中武術對打的對象多是想象出來的,即這個對打對象是缺席現場的。武術對手的模擬想象是武術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是武術家對對手的藝術化處理,可以想象出武術陪練的模擬對手,以及單練中想象性的對手。武術通過這種藝術處理,實現了從野蠻格斗到文明展現的進步,成全了傳統武術空白的無限想象。中國傳統武術為展現文學作品《說劍》和《越女論劍》中所描繪的無限境界,在武術練習和武術創編過程中不斷鋪陳出新,去編排多種百無疏漏的攻防技術體系,于是武術技巧就有了諸如見招、喂招、接招、破招、聽招、拆招等有關武術招式訓練中的方法體系,也就有了陰陽相生的太極拳、八卦運轉的八卦掌、短打為主的南派拳等。[2]傳統武術空白使武術的意境更加無限,使武術上升成為富含美學之意義的哲學。
2.3 、留白是禪意的釋然
中國藝術在跟隨時代漫長發展過程中,其意境已大大超越藝術本身所描繪的景物,研究者常常把這種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禪”對應。“禪”是一種宗教態度與心境的象征,其意可視為“靜慮”或“思修為”,[5]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是指能在生命實踐中感悟真諦,而這就與中國藝術中描繪大智慧的留白相對應。[6]《莊子》中“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其內核指的是一個“無”字,而“無”也是智慧之所在。傳統哲學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6]在傳統山水畫創作中,留白更體現出古人對于傳統哲學思想的解讀和運用。畫家將自己的“禪心”繪于畫中,以繪畫作品作為自己心靈的寄托,抒發心境,使畫面空而不空、簡而不俗。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老子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萬物本源之理,并提出崇尚自然的傳統哲學觀念,在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之下,中國傳統藝術除被寄予抒發性情和內心感悟的作用外,更與“禪”理融合在生命的“大虛大實”之中。
中國傳統武術是中國人從日常勞作以及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生存手段,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各類社會營養以完善自身,在其漫長發展過程中,中國武術與“儒”“道”“禪”及兵家思想等中國傳統文化保持著密切聯系。在對傳統武術終極目標的追尋中,“禪”是武術思想的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中國哲學思辨方法的特點比較看重于直覺和內心感悟,用事物的形象來感知和把握事物原理,進而理解事物本質,這也是傳統武術文化的基本特色。武術的各類招式、進退與開合、閃展騰挪是可以師徒傳授的,也是可以觀摩學習的,而中國傳統武術的意境和神韻,武術之武德與真諦,則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用一個“禪”字來概括中國藝術的留白意境之美可謂恰到好處,一個“禪”字同樣將中國武術無可言喻的意境之美展現了出來。中國傳統武術的“意境”之美可謂之“可言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用“禪”字來說出這種玄妙來描述中國武術之美可謂恰如其分。
2.4、 留白是意境的空靈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于士人忘我的一剎那,即是傳統美學上所說的“靜照”,“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以及與世務暫時絕緣。蘇東坡有詩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司空圖的《詩品》中形容欣賞藝術的心靈當如“空潭瀉春,古鏡照神”,形容品賞藝術的人格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神出古異,淡不可收”。[3]自由精神的淡泊是藝術空靈的首要條件,歐陽修說:“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意淺之物易見,趣遠之心難形。”[3]空明的覺心容納著世界萬境,萬境浸入世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靈性,周濟說:“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靈氣往來是物象展現自由靈魂生命的時候,也是視覺美感誕生的時候,所以,美感的生成在于能空。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書法,尤其能傳達意境的空靈,唐張懷瑾在他的《書議》里形容王羲之的書法說:“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余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中國人對于美學意境空靈的體驗是:“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這是構成中國人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
武術的意境是指通過特定的武術形象而感悟的一種境界,它是構建在獨特的、藝術化的武術形式之上的藝術境界體驗,以一種情感體驗的方式,存在于觀賞者和練習者的審美世界之中。[7]傳統武術的意境是我們中華民族以尚“道”重“意”的民族文化傳統,它的特點是虛與實結合、情與景交融,幻中有真、境與思偕,是將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具體實象與武術練習者對實象的主觀感受融合在—起,從而映射出超越實象的意境。[7]武術意境是一種若有若無、無可言狀的朦朧之美,武術的意境所追求的是有形的技術動作與無形的技擊景象兩者之間的有機聯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所提倡的非虛非實、即虛即實的哲學思想,當武術演練成為一個審美對象被欣賞時,便具有了“情”與“景”的內容,體現了“情”與“景”的交融和相互襯托,其中的“情”指的是武術練習者的內心體驗、思想、情感等內容,表現出武術具有重抒情、重思想的傳統藝術特征;“景”是指觀賞者對武術表象的再次成“象”,展現了武術是通過藝術處理的外在動作形象,引起觀賞者進行美的聯想。所以武術演練過程中的“情”與“景”的交流和融合,令傳統武術具備了“境生象外”的特征,因此產生了獨特的傳統美學藝術境界。[7]例如,“通臂拳以氣勢奪人,突出的是英武豪爽的氣勢之美;南拳因勁力而得名,突出的是武術家陽剛之美;八卦掌擅長快速移形,動作轉換貫穿其中,恰似飛燕鉆云,亦如如云卷煙繞,突出武術的陰柔之美”,[7]這些不同類型與風格的傳統拳術帶給觀賞者的感受和意境都是不同的,其美學意境的空靈連綿無限,使人浮想聯翩、陶醉其中。
2.5 、留白是虛實的相生
“虛實相生”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美學原則。清初笪重光在《畫荃》中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湯貽汾在《畫荃析覽》中說:“人但知有畫處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矣,即虛實相生法。”[6]荀子的《樂論》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句話的藝術解釋是說:藝術既要豐富地全面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精粹,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藝術表現里有了“虛”,“虛”和“實”的辯證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6]老子說的“惟恍惟惚”的空間,是中國繪畫的“眾妙之門”,在畫者作畫與觀者看畫的過程中,畫面空間所留有的空白往往給予人們無瑕的想象,通過想象從而獲得畫外的觀感滿足。這種感官滿足是具有哲理性的,通過畫面上的留白形成了虛實轉化,這種虛實轉化是虛和實的相反相成。中國山水畫特別講究“妙在無處”,即“無畫處皆成妙境”,留白是一種構圖法,是以一種無實際物相的方式去表達畫面中的意境,意境的表現大多是由繪畫構成中的“意向”來實現的,從而形成虛實對比及轉化,利用“黑與白”恰到好處地在紙上描繪自然與理念之間畫面虛實關系。
虛實相生在中國傳統武術中的空白技法也表現的非常有特點。例如:太極拳中對于虛實相生的理解包含的拳理有著重的說明,《拳論》中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處處總有一虛一實。”意思是說重心的轉移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虛能更好反襯出太極拳內勁的強而有力,虛能展現出實的效果,能更好展現虛的柔和以及連綿,從中國藝術的審美角度而言,虛實的互相襯托、由虛顯實、由實襯虛,本身就是和中國藝術相似的留白技。巧[8]莊子對于傳統武術中的攻防和虛實問題有過論述,其在《莊子﹒說劍》中說:“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意思是說在實戰中可以暴露出防守的空虛,將對手引入其中,后發而治之。[8]武術的攻防就是在虛實和有無之間進行的,合理的可控的留給對手空間就是虛,借此空間發動主動進攻就是實。武術套路演練中同樣重視虛實相生二者之間的關系,演練未到之處可視為“虛”,動作較少之處可作為“虛”,動作密集緊湊之處是“實”,虛實相生和互相襯托可以共同表現出武術套路表現的效果。
2.6、 留白是心物的感應
《樂記》明言:“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9]中國古代文論家在藝術論中談心物感應問題更是屢見不鮮,如陸機《文賦》有云:“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劉勰的《文心雕龍》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鐘嶸的《詩品序》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這些簡樸的心物感應理論又多從氣著眼,人與物本由一氣所化生,進而兩氣遇合,后必有感應,故劉勰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9]古代審美活動就是以心物感應為起點而產生的,心與物的感應僅僅是審美心理活動的開始階段,是感性的慢慢積累階段,需要經過思想緊張的藝術構思才能形成完美的藝術映像,主觀的審美心理活動也隨之得以深化。審美的心理活動經過心物之感應、神與物游,主體天地合一,心通萬物,消除了主觀與客觀的分界,一同進入一片生機盎然的美學妙境,藝術境界于是悄然完成。宗白華說:“以宇宙中人生之具體為觀察對象,賞玩它的秩序、節奏,借以發現自我內心最深處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新形象以象征,使人類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思想化,這就是藝術欣賞的境界,藝術境界思想主于美。”[9]依之可見,由客觀世界外在的景物構成的物境,以及由人內心情感構成的主觀心境,是思想境界中兩個重要的參考因素,以心照物、心物相兼、心物相生,審美境界就在物境和心境的相互作用中產生。武術器械表演所表達的不僅是動與靜的和諧之美,更是武術這一代表民族傳統文化的運動項目在運動過程中通過“空白”實現人和物相互印證、相輔相生、心物感應之美。戰國時代的“士”文化是中國古代俠士刀劍思想的精髓,由《楚辭》中對屈原自己的描述——“奇服,高冠,長劍”,可知劍已由最初戰爭中的近戰武器逐漸升華為中國“士”人禮儀與身份的象征,代表了中國“士”人的人格,展現出“士”人的高傲、英武、雄俊。[10]劍與“士”相依輔流行于士人,襯托出中國古代士人崇尚人格之美:勇猛、崇信、忠義。唐代李白有詩:“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劍身白刃寒霜般的冷面風貌和千錘百煉的堅韌鐵骨,以及心物感應、疾似閃電的颯爽英姿,呈現出人世間揚正祛惡的正能量,真可謂“三尺寒光射斗牛,莫邪提處鬼神愁”。[11]就劍術演練的基本動作而言,點劍、劈劍、挑劍、掛劍、抹劍等技術動作,需習武者輕快的身形轉動和敏捷的腳步,需要人與劍這一器械達到高度的協調與人物感應,[11]鮮紅的劍穗在劍的飛舞過程中隨演練者的移動而上下翻飛、左右飄逸,因此產生了觀眾視覺上的觀賞效果,給觀眾帶來了極具吸引力的美的感受,在演練過程中人與器械通過快慢、動靜、虛實的演繹,將器械中多種顏色、不同質感以及呼呼掛風的聲音結合到一起,將武術表演的神韻表現到了極致。
3 、結語
傳統武術空白與中國藝術中的留白都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彩呈現,二者在運用技法、意境創作、想象空間中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也是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表現形式之一。通過對比與理解中國藝術中的留白之美,能使得藝術獨特的審美意蘊有效得到體現,符合中國藝術創作的傳統特點和要求。在創作技巧與構思中,留白蘊含著中國古人的藝術智慧,以打破時空的障礙,一步步推動著中國藝術形式的不斷變遷,表現出中國藝術作品留白之美的思想和境界。武術作為中國流傳千年的一項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自然受到了中國藝術的文化影響,在學習與思考傳統武術的同時也應以與時俱進的眼光去審視,武術空白可以容納一個人的主觀情感,自然可以接受多人千姿百態的無限想象,它是無可言表的意蘊與思想之美。
參考文獻
[1] 王柄羲.中國繪畫藝術與戲曲藝術中的“留白”[J].藝術教育,2020(3):12-15.
[2] 陳陽光.從傳統藝術視角談武術中的“道、舞、空白”[J].武術研究,2019(2):32-34.
[3] 蔣勛.美的沉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9.
[4] 陳陽光.武術中的空白技巧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5):14.
[5] 張騰,朱曉虹.傳統山水畫中的留白之美[J].美術教育研究,2019(4):20.
[6]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
[7] 吳松,王崗,朱益蘭.武術意境--中國武術藝術理論初探[J].體育學刊,2013(3):99-102.
[8] 陳陽光.武術中的空白技巧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5):22.
[9] 張霞云.論“心物交融”審美理論的邏輯展開[J].江海學刊,2002(1):167.169.
[10] 呂艾文,高楚蘭.中國刀劍對武術文化的影響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8(5):9-12.
[11] 陳靜儀.淺談武術器械美[J].民族傳統體育,2019(9)25: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