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日本是亞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其工業化的成功經驗很特殊。在新區域主義階段,日本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態度由被動轉為積極。本文通過分析日本經濟發展和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做出分析。
關鍵詞: 日本工業化; 東亞經濟一體化; 東亞政策;
長期以來,日本經濟在東亞一直處于領先地位。20世紀3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Akamatsu Kaname)提出了著名的“雁行理論”的第一個版本。該理論認為,日本經濟充當了“頭雁”的角色,通過不斷增長的投資浪潮推動其亞洲鄰國前進。而如今,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東亞的形勢以及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日本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政策立場前后出現了何種變化?原因何在?中日兩國聯合領導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一、日本在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角色
首先,從長期來看,日本經濟在東亞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日本在科技領域有著明顯的優勢,一直都是亞洲的領頭羊,高科技水平為日本在全球競爭中獲得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技術大國,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電信技術。日本科技的領先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美國在冷戰時期免費的技術轉讓;而大多數東亞國家幾乎不可能輕易從第三方獲取新技術或高科技產品。2011年,日本的專利數量是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專利申請數量總和的兩倍多,亞洲地區大多數國家對日本技術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日本的跨國合作在東亞形成勞動力區域劃分,由日本公司控制了大部分的研發項目、國際管理、全球分銷和高級金融服務,這使得亞洲其他國家與日本的技術差距不會輕易縮小。
其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東亞的形勢以及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其影響也非常有限。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具有更大的市場,這一點比日本更具吸引力。一方面,中國經濟已經成為東亞經濟增長的引擎,在東亞地區事務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中國支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行徑和霸權主義,主張采取多邊解決辦法,并與鄰國合作解決共同關切的區域合作問題,如在東北亞,中國與韓國和日本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并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建設。但是近年來中國的國力快速崛起,在日本國內有一種看法認為,東亞地區的權力結構將日益向中國傾斜,在“10+3”框架下,中國有可能占有絕對的控制權,成為東亞經濟秩序事實上的主導者,于是日本采取了平衡和牽制中國的做法。中日兩國在“10+3”和“10+6”的路徑選擇上互不妥協,致使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陷入停滯。
最后,美國對于日本在東亞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一直持消極態度。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日美貿易與日歐貿易出現摩擦。1971年之前,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日元與美元掛鉤,不能升值。因此,盡管日本對外貿易存在順差,日元仍然具有競爭力。美國指責日本在紡織、光學、電子產品和汽車等行業進行傾銷。此外,美國還對日本實施自愿出口限制,并使用關貿總協定(GATT)第19條“保障措施”。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使得日元大幅升值。1973年以來,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日元因為浮動匯率制度和貿易順差開始不斷升值。因此,日元相對于美元的競爭力下降。然而,盡管美國存在貿易逆差,但其在20世紀80年代提高了利率,導致美元升值,隨之出口困境加劇。1985年,美國主導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升值,日元競爭力大大減弱。此外由于日本大力發展公共事業和保持高利率,日本經濟出現大量“泡沫”。“泡沫”破滅后,日本銀行體系幾乎崩潰。從1990年到2004年,日本經濟停滯了14年,增長率幾乎為零。此外,美國利用霸權主義對日本在東亞一體化中的地位施加壓力,除了在日本對東亞經濟集團(1990)和東亞經濟核心論壇的態度上施壓,還反對日本提出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二、日本視角下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面臨的挑戰
首先,日本經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外生因素造成的,并且能源消耗巨大,在全球排名第四,僅次于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但日本自然資源匱乏,所以非常依賴進口能源。例如,在2004年,日本主要能源需求中石油占46.9%,但日本國內幾乎沒有石油,因此幾乎全部靠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此外,日本面臨著人口數量減少和老齡化問題。未來,日本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少,出生率過低有可能導致無法維持人口總數和支撐經濟。同時雖然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東亞地區對日本的怨恨情緒仍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迫使其歐洲和亞洲盟友承認日本為主權國家,并幫助日本加入國際組織。由于日本在戰爭期間對其他國家人民存在不人道待遇,美國的舉動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然而,雖然存在不滿情緒,許多亞洲國家還是聽從了美國的意見,與日本建立了合作。即使在今天,日本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密切經濟關系似乎并沒有消除這些國家對日本的怨恨。橋下徹在慰安婦問題上的言論,以及日本議員集體參拜靖國神社等,更是引發了中國和韓國社會的強烈反對和對日本政府的譴責。
其次,中日經濟關系不僅存在合作,還存在競爭,并且中日之間還存在領土爭端(釣魚島問題)。事實上,日本在2001年之前對加入東亞的經濟團體并不熱心,因為日本更加關注經濟問題或貨幣問題,而不是與東亞其他國家開展堅實大膽的經濟合作。在中國加入東亞自由貿易區和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日本于2001年提出成立東亞共同體。杜格拉斯·韋伯(DouglasWebber)指出,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德關系在西歐的轉變不同,中日關系可能形成一種獨特而緊張的政府間雙邊關系。此外,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國土面積和人口總數遠遠超過日本,兩個國家的情況具有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給一體化機制建設帶來一定困難。比如在投票權的分配上,歐盟在投票機制中基于人口數量的考量就難以照搬到東亞一體化投票機制建設上,因為中國和日本在人口上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歐盟內大國間的對稱性較強,其投票權的均勢與平衡很難在東亞一體化的中日兩國間得到實現。
最后,美國在東亞地區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擔心東亞形成一個排斥美國的集團;而日本又是美國的盟友,日本自身經濟發展和對東亞一體化的政策立場都曾受到美國的影響,因而在短期內,中美關系也或多或少會對中日關系產生影響。美國的干預會使得東亞經濟一體化問題復雜化,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使用貿易戰手段使得當下的中美關系面臨困難,東亞經濟一體化面臨巨大的外部挑戰。
三、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機會所在
首先,在單方面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后,美國在與日本進行雙邊貿易談判時,為了迫使日本接受自己的要求,以汽車關稅為武器,促使日本同意啟動貿易協定談判。與此同時,日本面對美國的壓力,也并非全盤接受,它也希望利用CPTPP和RCEP集團的成型來增加與美國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使美國對農產品以不高于已簽最高水平與日本簽署了協議。此外,由于CPTPP和EPA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的重組,日本在新一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日本也希望以CPTPP為模板,在東亞經濟一體化談判中提升貿易自由化水平,從而完成日本領導下的亞太經濟秩序重建。
其次,中國面臨著美國的貿易戰壓力。2018年美方單方決定對中方2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關稅,然后在其他方面的談判中向中方施壓。盡管中國承諾進一步擴大進口和結構改革,但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不會在短期內結束,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和壓力將持續下去。在這種壓力下,中國也必須把更多的目光投入東亞,在東亞各國尋求戰略支持。一方面通過談判機制加快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打造深度經濟一體化的區域經濟集團;另一方面從經濟和外交方面改善中日關系,努力使日本在中美競爭中保持戰略中立,避免日美兩國對華共同施壓。
最后,中日在很多方面有著共同利益。近年來,本著“以史為鑒,展望未來”的原則,中國和日本堅持和平和友誼的兩國關系主基調,不斷深化互利合作,進一步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2014年以來,兩國領導人利用二十國集團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峰會、10+3峰會、歐亞峰會、中日韓峰會等國際平臺進行會晤,增進相互了解。雙方同意妥善管控分歧,增進政治互信,深化務實交流與合作。2018年是中日關系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李克強總理訪日、安倍晉三首相訪華,中斷7年的兩國領導人互訪得以恢復,中日關系重回正常軌道。在上述背景下,日本對RCEP的態度從遲緩到積極推進,并且成功舉辦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第五次部長級會議,在會議上,日方敦促各方加快談判,爭取盡快達成一致,在該地區形成一個自由、公平和基于市場的規則。日本與中國的態度是要促進RCEP談判,兩國領導人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加強兩國合作,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終于在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功簽署,這也加速了中國、日本和韓國自由貿易區(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國和日本共同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信強.東亞一體化與美國的戰略應對[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06):6-7+49-57.
[2]郭力萌,朱啟超.“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日本參與東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前景展望[J].和平與發展,2017(05):103-117.
[3]陸建人.從東盟一體化進程看東亞一體化方向[J].當代亞太,2008(01):21-35.
[4]DEFRAIGNE,Jean-Christophe.China and the dynamic of the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R].Brussel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