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3 年,我國進行資本制度改革,將實繳資本制改為認繳資本制,取消最低注冊資本額以及兩年或五年內繳納出資的限制。認繳制下,股東有權自由約定出資額度、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等事項,與實繳資本制相比,股東享有更大的自治權利。資本制度的變革必然會影響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但此次改革并未相應提高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程度,導致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失衡,債權人利益保護陷入困境。司法實踐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糾紛明顯增多。其中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應當如何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能否要求未屆期未出資股東承擔加速出資的責任。由于立法的缺失,債權人請求股東承擔加速出資責任時,法院的認識并不一致,經常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基于以上的情況,本文論證了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正當性,并結合司法現狀提出了構建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的建議。
具體而言,本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正當性。首先論證了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必要性,債權人利益與股東利益的保護處于失衡狀態,而現有制度無法有效保護債權人。其次介紹了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理論基礎,債權人利益保護原則、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和資本維持原則均可作為加速出資的理論依據。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我國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現狀及問題。現狀分析部分介紹了我國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相關規定以及司法實踐情況。接著介紹了公司存續中股東提前出資存在的三個問題,第一,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判斷標準不明,第二,股東承擔責任的類型以及范圍不明,第三個是債權人請求股東承擔責任的方式混亂。
第三部分是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域外相關制度的研究,主要介紹了美國和德國的相關制度。首先介紹了美國的授權資本制,圍繞債權人請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理論基礎及情形展開;其次,介紹了德國的最低注冊資本制度,并重點研究股金債權強制執行制度。
第四部分是我國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的構建。首先,我國應在公司法或者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加速到期制度。其次,針對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應將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不能作為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判斷標準,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責任,且股東加速出資后不可主張扣除利息,債權人應通過加速到期之訴請求股東提前出資。
關鍵詞: 股東出資義務;債權人利益;利益平衡;加速到期。
Abstract
In 2013, our Company Law reformed the capital system, transforming the paid-in capital system into the capital subscription system, and the minimum registration amount and the two or five year contribution period requirement were abolished. Under the capital subscription system, shareholders have the right to freely agree on the capital amount, way of payment and duration of their contribution, and they have greater autonomy. Changes in the capital system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but the reform has not lifted the degree of protection of creditors’ interests, which has fallen into a more unfavorable situation.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are imbalanc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apital subscription system, there has been an obvious increase in disputes between companies and creditors, which in practice has given rise to a range of issues of creditor protection. One of the more prominent issues is how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when a company is unable to settle its debts as they fall due, and whether creditors can claim responsibility for accelerated contributions from unpaid shareholders. Due to the lack of legislation, when creditors request shareholders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accelerated contributions, the cour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of accelerated maturity is not consist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different decisions in the same case is more obvious.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accelerated expiry of shareholder contributions, and puts forward a proposal to build a system of accelerated expiry of shareholder contributions in the company's existence in light of the current judicial situation.
Specifically, the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accelerated expiry system of shareholder contributions in the duration of the company. Firstly, the need for accelerated expiry of shareholders’ capital contributions in the duration of the company is argued, and the im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s of creditors and the protection of shareholders’ interests, while the existing system cannot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Second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accelerated expiry system of shareholders’ contributions in the survival of a company is argued,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of creditors’ interests,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the principle of capital maintenance all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accelerated contribution system.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accelerated expiry system of shareholders’ capital contributions in the durat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The status analys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provisions for accelerated expiry of shareholder contrib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orporate survival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ree problems with the accelerated expiry of shareholder contributions in the survival of a company were described, the first being the unclear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at a company cannot pay its debts as they fall due, the second being the unclear type and extent of shareholder liability, and the third being the confusion in the way creditors request shareholder liability.
The third part studies the extraterritorial regimes related to the accelerated expiry of shareholder capital contributions in company duration, mai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system section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ized capital system,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creditors seek to hold shareholders liable for corporate debts. The German system described in the section on minimum registered capital, followed by the system of disposition of claims, with a focus on the system of enforcement of claim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accelerated expiry system of shareholder contributions in the survival of our companies. First, the accelerated expiry system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company law or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econdly,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the accelerated expiry system, the execution of property that facilitates the execution cannot be used as a criterion for the company’s inability to settle its debts as they fall due, and shareholders bear supplement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mpany’s debts within the scope of non-financing, and shareholders cannot claim a deduction of the interest they have lost after accelerating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shareholders for accelerated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determined in the accelerated maturity appeal.
Key Words: Shareholder’s capital contribution obligations, Creditors’ interests,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ccelerated expiry 。
緒 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
(一)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公司法》的決定,與2005年公司法改革相比,此次改革進一步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減輕了投資者的負擔。改革后,我國資本制度由分期繳納制轉變為認繳制,取消了股東應于2年或者5年內繳納出資的限制,出資額度、出資期限及出資方式等事項完全由股東意思自治。股東實繳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驗資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資本制度在公司法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資本制度的改革必定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12013年修改《公司法》時,關于股東出資的相關規定,僅對抽逃出資部分做了調整,除此之外,未作實質性修改。《公司法》是調整公司、股東和債權人三者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認繳制下,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大部分配套措施仍沿用2005年分期繳納資本制度下的規定,債權人利益保護程度并未相應提高,現行法律體系中并無控制股東出資的規定,缺乏配套風險防控機制,股東利益保護與債權人利益保護處于失衡狀態。
我國實行認繳制后,股東認繳出資時一般會約定較長的出資期限,有的股東甚至在章程中約定一百年的出資期限,與分期繳納制下2年或者5年的出資期限相比,股東的出資義務長期處于不確定的狀態,股東出資完全自治使未屆期未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數量大幅度增加。若公司陷入經營困境,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股東出資期限尚未屆至,依據現有法律規定,債權人可通過破產制度或者人格否認制度維權,如不滿足破產條件或人格否認條件,債權人需要等待股東出資期限屆至方可要求股東出資,債權人可能需要等待20年或者30年,時間成本大,其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司法實踐中,債權人為維護自身權利,會請求未屆期未出資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但是由于我國法律并未對公司存續狀態下債權人是否有權請求股東提前出資作明文規定,實踐中此類案件的判決結果并不一致。
(二)研究意義。
我國實行認繳資本制后,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債權人請求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的案件明顯增多。司法實踐中,不同層級不同地區法院對加速出資問題的態度迥異,且多數案件訴訟程序復雜,司法成本較高。基于這樣的實際情況,本文深入研究了公司存續狀態下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以期為法院審理加速出資案件提供相關參考,統一司法審判結果,維護司法公信力。
二、文獻綜述。
(一)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對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問題的研究大多始于2015年,在此之前,關于加速出資問題的討論較少,學界主要討論現有公司資本制度的性質、認繳制改革的優劣等問題。2015年后,學界關于加速到期問題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討論是否應當允許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學界主要分為三派:肯定說、否定說和折衷說。
蔣大興、李建偉、梁上上、郭富青、周珺、石冠彬、劉銘卿和張磊等學者持肯定觀點,認為應當允許債權人請求股東加速出資。蔣大興教授認為現行公司法中存在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法律依據,“非破產加速到期”較“破產加速到期”而言,成本更小,以此論證“非破產加速到期”的合理性。2李建偉教授認為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是權利義務對等性的內在要求,權利和義務是相互對應的,股東同樣需要遵循權利義務對等原則,股東享受期限利益的同時,應承擔相應的義務,當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股東應加速出資;此外,認繳制下的資本維持原則要求,股東加速出資,以維持公司債務清潔狀態。3梁上上教授認為如果債權人無權請求未出資股東加速出資,債權人的利益將難以得到保護,并對《<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中的“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作擴大解釋,認為適用該條的股東包括屆期未出資股東和未屆期未出資股東,此條款可作為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依據。4郭富青教授亦認可肯定說,認為股東實繳出資部分和未繳出資部分均構成債權實現的擔保,《公司法》第3條規定股東以認繳出資部分承擔責任,第3條是強制性默示規則,章程屬于內部約定,無法對抗外部債權人。5周珺副教授從利益衡量的角度分析加速出資問題,如果不認可股東加速出資,將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股東可能會約定過長出資期限,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出資義務的虛無化,此外,股東還可通過修改公司章程,變更出資期限,使其出資義務永遠不會到期,以上行為均不利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6石冠彬研究員認為公司處于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狀態時,如果股東不提前繳納出資,可以認為股東并無維持公司存續的意愿,因此,股東加速出資存在正當性,除此之外,該學者認為法律未明文規定股東加速出資義務時,可以類推適用破產狀態下的加速到期制度。7劉銘卿博士通過分析,認為以現有法律制度保護債權人并不具可行性,通過破產加速到期制度、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和債權人撤銷制度并不能有效保護債權人利益,其次從股東出資自由原則出發,認為出資約定是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提前預設,公司經營狀況發生變化時,可以在必要時刻打破約定,此外,對債權人而言,股東出資時間并非其最關注的事項,對債權人而言更為重要的是股東的資本充實責任,即股東應在認繳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8張磊從公司法宗旨之一是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資本充實責任、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和股東有限責任論證股東加速出資的合理性,從而得出應當允許債權人請求股東加速出資的結論。9付慧姝、范成龍認為加速到期制度較破產制度而言,更為有效,成本更低,且《破產法》第35條和《<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作解釋后能作為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法律依據。10馮果、南玉梅認為《<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中“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應作擴大解釋,理由主要是:股東出資義務具有法定性,章程不能對抗法定義務;資本維持原則意味著股東負有避免公司陷入無法償債的困境的義務;賦予股東期限利益的主體并非債權人。11石少俠、盧政宜亦認可肯定說,認為加速到期能夠維護公平正義,能有效平衡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符合我國注重債權人利益保護原則的要求。
王建文、盧寧、黃耀文、俞巍、陳克、林曉鎳、韓天嵐、何偉等學者并不認可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認為法律無明文規定時,股東出資無需加速到期。王建文教授認為認繳制下,股東期限利益并不理所當然地置后于債權人利益,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不應對股東期限利益造成損害;此外,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公司存續狀態下的加速到期,即便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具有強烈的現實需求,但于法無據。13盧寧以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的工作報告為依據,認為不應允許出資加速到期,應通過破產制度予以解決,并提出建立催繳制度以維護債權人的利益。14黃耀文并不認為公司存續狀態下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具有合理性,理由主要是:股東個人財產不屬于公司的財產,股東僅與公司產生債權債務關系;我國立法上僅規定破產加速到期制度;資本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賦予股東更大的自治權,如果允許債權人請求股東加速出資則與資本制度改革的初衷相悖。15俞巍、陳克認為股東和公司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如果賦予債權人請求權,債權人可能動輒向股東追索,有損公司獨立人格。16林曉鎳、韓天嵐、何偉認為法律賦予股東自由約定出資期限的權利,但并未賦予債權人請求權,債權人無權要求股東提前出資。17岳衛峰、蘇繼成和王士鵬等學者持折衷說,一般情況下,股東出資期限尚未屆至時不允許股東出資加速到期,若存在特殊情形,應當允許債權人請求股東提前出資。岳衛峰副教授認為應當允許非自愿債權人請求股東承擔責任,非自愿債權人與自愿債權人地位并不相同,非自愿債權人并非通過協商與債務人確立債權債務關系,無法預期債權債務關系的產生。18蘇繼成認為公司不能償還到期債務,且公司存在破產的現實危險時,應當允許債權人請求股東加速出資。19王士鵬認為,公司處于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經營困難狀態時,如果繼續經營下去,可能破產,此時應當允許債權人請求股東承擔責任,不必等到公司解散、破產或者股東出資期限屆滿。20綜合來看,兩種情形下,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第一種情形是公司經營困難且存在破產的危險,第二種情形是債權人具備非自愿債權人的身份。
綜上所述,我國大多數學者認可肯定說,認為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具有合理性。認可否定說和折衷說學者較少,持否定說學者的主要論據是法律尚未明文規定加速到期制度。
【由于本篇文章為碩士論文,如需全文請點擊底部下載全文鏈接】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創新點與不足
(一)創新點
(二)不足
第一章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正當性分析
第一節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必要性
一、股東期限利益與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失衡
二、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優勢
第二節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理論基礎
一、債權人利益保護原則
二、權利義務對等原則
三、資本維持原則
第二章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現狀及問題
第一節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現狀
一、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相關規定
二、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司法現狀
第二節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存在的問題
一、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判斷標準不明
二、加速出資股東責任的類型和范圍不明
三、債權人請求股東承擔責任的方式混亂
第三章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域外相關制度研究
第一節 美國法律中股東加速出資的相關制度
一、授權資本制
二、債權人享有請求股東加速出資的權利
第二節 德國法律中股東加速出資的相關制度
一、最低注冊資本制
二、債權人享有強制執行股金債權的權利
第四章 我國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的構建
第一節 明確規定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
第二節 明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標準
一、重新設計強制執行不能標準
二、采用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不能標準
第三節 明確股東責任的類型及范圍
一、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二、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承擔責任
第四節 明確債權人請求股東承擔責任的法定程序
一、加速到期之訴中確定股東責任
二、規范加速到期之訴的訴訟程序
結 語
2013年,認繳制改革后,股東可以自由約定出資額度、出資期限以及出資方式,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利,但是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程度并未相應提高。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存在正當性,股東提前出資能夠平衡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此外,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并非空穴來風,債權人利益保護原則、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和資本維持原則均可作為加速出資的理論依據。
司法實踐中,債權人請求股東加速出資的案件審判結果并不一致,法院不支持加速出資最主要的理由是,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應嚴格依現有法律條文審理加速到期案件。欲解決司法裁判不一致的問題,應明確規定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可以在公司法或者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該制度,可參考如下表述: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如果債權人請求未屆出資期限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提前履行出資義務,人民法院應支持其請求。
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中,判斷股東是否承擔責任的前提是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應以公司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不能作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判斷標準。提前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放棄了其享有的期限利益,股東應當在未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無權向公司或者債權人主張利息的扣除。構建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應當明確債權人請求股東承擔責任的法定程序。司法實踐中,債權人可能會通過三種方式行使請求權,如果債權人將股東和公司作為共同被告,要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則忽略了未經執行程序無法判斷公司清償能力的事實。如果債權人于執行程序中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將違反審執分離原則。本文認為債權人欲請求股東加速出資,首先應將公司作為被告,要求法院審理債權債務關系,確定債權人對公司享有債權的事實,如果在以公司為被執行人的執行程序中,公司方便執行的財產不能清償債務,債權人再將股東作為被告,提起加速到期之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