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西省戲曲藝術歷史悠久,戲曲劇種豐富多樣,從廣泛流傳于山西省全境的地方大戲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黨梆子、北路梆子,到流行于民間各地區的地方小戲,都體現著山西戲曲的藝術特色,也顯示了山西的文化底蘊。本文通過研究山西省境內的碗碗腔戲曲劇種,分析其各方面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試圖通過此文提高學界對山西省境內地方小戲碗碗腔劇種的關注度,為其發展及傳承保護盡微薄之力。
關鍵詞: 山西省; 曲沃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
碗碗腔,是一種以伴奏樂器“碗碗”(又稱“銅碗”、“蠱蠱”)而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亦有因其戲曲唱腔細膩、婉轉、悠揚而得名的說法。起初,碗碗腔劇種流行于陜西省關中地區(渭南、華陰等地),后因各種因素流傳到山西省境內,并在山西省形成各具特色的碗碗腔劇種,以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探討流行于山西省境內的發展較為成熟的碗碗腔劇種,對其在山西省境內的起源、流傳、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對比各碗碗腔劇種的音樂形態,闡述碗碗腔戲曲劇種背后的文化內涵,并分析山西省碗碗腔劇種流傳現狀,以期促進山西省碗碗腔劇種的發展。
一、山西省碗碗腔劇種流行區域
通過搜集學界現有的相關文獻,筆者發現,碗碗腔這一戲曲藝術形式在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區都有其身影,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存的碗碗腔劇種主要在陜西省和山西省境內流傳。山西省境內的碗碗腔劇種主要流行于晉南曲沃一帶(包括今天的曲沃、侯馬、新絳地區)和晉中孝義一帶(包括今天的孝義、介休)。如今,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最終在山西省形成兩類成熟的碗碗腔劇種,即曲沃縣的曲沃碗碗腔與孝義市的孝義碗碗腔。除了這兩類主要的碗碗腔劇種,還有侯馬碗碗腔和太原碗碗腔等。
追根溯源,碗碗腔這一戲曲藝術形式最早產生并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包括華陰、洋縣等地,在陜西又稱“華劇”。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口的遷移,陜西碗碗腔傳入山西省,并在山西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劇種。清光緒年間,因陜西關中一帶遭遇大荒,陜西碗碗腔藝人為找尋更好的生活環境,逃荒到達晉南曲沃一帶,隨后沿汾河一路北上,又到達孝義一帶。為了生存,陜西碗碗腔藝人開始以表演皮影碗碗腔為生。陜西碗碗腔之所以在山西省內這兩片區域扎根,包含三個因素:其一,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優越性,適宜人類生存;其二,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當地人民喜愛碗碗腔戲曲,才使得這一外來劇種留在山西,并在吸取山西文化藝術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演變發展;其三,山陜商路為陜西碗碗腔傳入山西提供了契機,或是山西商人由陜西帶回這一戲曲藝術,或是陜西商人經商途中將碗碗腔帶到山西,山陜商路既是商路也是戲路。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種說法是,孝義地區本身流行的皮腔、皮影戲、木偶戲等戲曲藝術為陜西碗碗腔在山西的本土化發展并最終形成獨立的孝義碗碗腔劇種提供了基礎。
總而言之,山西省內流行的孝義碗碗腔與曲沃碗碗腔,無論是外來劇種本土化的結果,還是本土傳統劇種不斷發展演變的結果,都從方方面面體現著孝義和曲沃當地的文化、語言等特點,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二、山西省碗碗腔劇種藝術形態
本文對山西省碗碗腔劇種藝術形態的分析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為音樂角度,主要從其旋律調式、唱腔結構及特點、伴奏樂器等方面進行闡述;另一方面為表演角度,主要對其舞臺表演形態進行分析。曲沃碗碗腔與孝義碗碗腔在音樂形態和表演形式上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在音樂旋律上,山西省碗碗腔調式主要為徵調式,主音為5,唱詞分為上下兩句,下句落音要在主音上。在唱腔結構上,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均為板腔體結構,曲沃碗碗腔唱腔板式有慢板(苦腔、歡腔)、撩板、二八板、流水、散板等。另外,曲沃碗碗腔唱腔音樂除了以上提到的各板式,還創作了一部分曲牌唱腔,例如“蓮花落”、“頂缸調”等,這些旋律主要以民間曲調為素材,或是移植蒲劇、眉戶等劇種。孝義碗碗腔常用基礎板式有平板(慢板)、流水(分為緊流水和慢流水)、介板、滾白。兩者在唱腔音樂旋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唱腔特點上,碗碗腔最具特點的是其唱腔婉轉悠揚、細膩動聽,尤其是“尖音子”真假聲轉換的運用和“二音子”。山西省碗碗腔劇種在伴奏樂器分為文武場,文場以月琴、二股弦(又稱“硬弦”)、板胡(孝義碗碗腔又叫胡胡)為主,武場以碗碗(孝義碗碗腔叫蠱蠱)、楔子(或稱節子)為主。除此以外,伴奏樂器還包括琵琶、嗩吶、笛子、鼓板、鐃鈸、云鑼等。為了適應時代潮流,山西碗碗腔伴奏樂隊在發展中又加入了一些西洋樂器,例如電子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在伴奏旋律上,又分有絲弦曲牌和嗩吶曲牌,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在曲牌音樂的創作和使用上各有不同,除了結合當地民間音樂旋律創編的曲牌,曲沃碗碗腔曲牌多取材和移植于蒲劇和眉戶,而孝義碗碗腔器樂曲牌多取材于晉劇。
在表演形式上,碗碗腔戲曲源于皮影戲唱腔,曾又稱皮影碗碗腔。而今由于皮影的不便保存、演出場景的限制以及人們喜好的變化,山西省碗碗腔劇種都已搬上舞臺,以真人表演的形式代替皮影表演,由此音樂旋律更加豐富,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多。曲沃碗碗腔現今已全部由真人演出,皮影已不復存在;而孝義因當地本流行皮影戲和木偶戲,現今孝義碗碗腔的表演還偶有皮影的身影。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雖然由真人搬上舞臺,但在表演上依舊保留了皮影人的特點和代表性的動作。在表演劇目上,曲沃碗碗腔主要以傳統劇為主,而孝義碗碗腔在現代戲的創作上頗有造詣,其創作的《風流三部曲》系列劇目火遍山西,甚至走出山西,進京演出,表演的內容反映農村現實故事,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整體而言,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以相似的音樂形式傳達著不同地區不同的文化特點,都是山西戲曲文化中靚麗的色彩。而在戲曲語言上,它們各自使用各自的地方方言,并得以在周邊地區傳唱。所以說,無論是對于民間戲曲音樂研究,還是地方語言研究都有著重要意義。
三、山西省碗碗腔劇種的文化內涵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藝術呈現上涉及音樂、文學、舞蹈等多個領域,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視覺的沖擊上,更在于情感上的共鳴。中國戲曲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意蘊,無論是音樂旋律之美,還是舞臺程式上的精妙,都是通過貼近人民、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形式,講述著真、善、美的故事,宣揚著優秀的民族精神。正如劉文峰先生在其講座《傳統戲曲與民俗》中指出,“世界上任何一種戲劇形態都不如中國傳統戲曲與民間風俗關系密切。”1山西省碗碗腔劇種作為地方戲曲小戲,是民間的肥沃土壤孕育了它們,并伴隨著民俗文化而不斷發展成長,民俗文化影響著戲曲藝術的特點,體現著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戲曲藝術反映了當地的民俗文化。
山西省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都體現了民俗文化,蘊含民俗內容。從劇目內容來看,山西碗碗腔基于當地人民群眾的民俗生活,取材于民間現實生活。例如,曲沃碗碗腔劇目中表現愛情悲歡離合的《莫愁女》、歌頌民族英雄的《困銅臺》、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的《恩仇記》、傳播高尚道德品質的《雙報恩》等等,無論傳統歷史劇還是現代新編劇,都是通過敘述貼近人民群眾的故事,傳遞人人向善的文化精神。從整體來看,山西省碗碗腔劇目在內容上追求“尚圓”,以傳播符合當代社會價值觀的正能量為宗旨。而民俗之于孝義碗碗腔不僅如此,還體現在班社習俗、神靈信仰上。孝義碗碗腔戲班會有對“行業神”的信仰,即對祖師爺的敬畏,對拜師求藝的儀式感也非常重視。除此以外,孝義碗碗腔在當地除了舞臺演出的形式,還參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包括婚喪嫁娶、歲時節日上的表演。而這種以家戶“請戲”的形式是曲沃碗碗腔現今發展中所沒有的。
四、山西省碗碗腔劇種傳承與保護
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地方戲曲小戲而言,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最重要的是當地民眾“文化自覺”意識的提高。文化自覺要求藝人有“推廣”自身的意識,在認識到自身表演藝術特點的同時,能做到讓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這一戲曲藝術,另外,也要求當地人民了解當地的藝術文化,注重對碗碗腔戲曲藝術的傳承,才能促進其更好地發展。目前,政府也注重旅游業和戲曲文化結合的發展模式,在這方面曲沃碗碗腔略有成效,在曲沃縣城建設四區六園旅游區的基礎上推廣當地民間藝術,創編曲沃碗碗腔相關劇目,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在促進山西碗碗腔劇種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忽視藝術文化間的交流,既要注重同外省戲曲文化的交流,也應該加強山西省內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之間的交流學習,兩地劇團的共同努力才是推動山西省碗碗腔劇種發展的重要動力。
五、結語
山西省碗碗腔劇種的現狀不容樂觀,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山西省碗碗腔劇種也取得了穩步的發展,送戲下鄉、惠民演出等活動形式使得山西碗碗腔始終出現在當地人們的視野中。山西碗碗腔是當地不可或缺的民間文化藝術,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曲沃碗碗腔和孝義碗碗腔以不同的藝術特點和相似的藝術形式共同組成了山西省碗碗腔劇種,并隨著時代的潮流,繼承傳統、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平,史建榮.銅碗金聲曲沃碗碗腔傳[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04.
[2] 岳甜.曲沃碗碗腔的研究[D].山西大學,2012.
[3]田敏.碗碗腔與鄉村民眾生活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
[4]張泓.碗碗腔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8.
[5]姚亭秀.山西孝義碗碗腔曲牌音樂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
[6]焦春梅.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地方戲曲資源開發與保護——以山西孝義碗碗腔為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04):64-69.
注釋
12012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周”,劉文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