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The children's living ability includes the self-care of daily living and life management, and it is the basic of children's comprehensive growth. In order to train the children's living ability, the kindergarten can educate the children to learn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ook the food and use the life tools, and expand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space by curriculum practice, daily life and festival activities.
Keyword:living ability;living practice;life growth;
培養幼兒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 也是幼兒生命成長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前提。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不單指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培養幼兒自我控制、人際交往、主動學習、應對挫折等方面的能力使其能有效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及計劃各項活動, 使其終生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1]年幼兒童的生活是整體的, 他們在未分化的環境中吸收身體和心理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養分, 這也就決定其在這一階段所發展的能力是具有啟蒙性、奠基性、整體性和持久作用的。[2]幼兒園教育是一種系統且有目的的教育, 它不僅指向幼兒的成才, 更為根本的任務是成人, 通過構建完善的園本課程和教育教學體系, 可以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能力, 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幼兒生活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培養意義
“教育必須與社會生活、兒童生活緊密聯系”是一個被普遍認可的命題, 幼兒教育也愈來愈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及其生活能力的培養, 不斷彰顯對兒童的生命關懷, [3]生活化的教育觀念已經深入到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等諸多方面。[4]但受傳統觀念與社會生活方式等的多重影響, 當前我國對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仍存在諸多不足。首先, 社會觀念重視學習成績而輕視生活實踐。受傳統觀念及社會競爭的影響, 當前社會對幼兒學習與成長的認識多數仍強調智力開發和學習結果, 將幼兒的學校生活與日常生活隔離, 忽視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培養良好的生活能力、生活方式對于個體成長的價值和意義。其次, 現代家庭給予幼兒過高的智力發展期望和狹小的生活實踐空間。當前我國民眾的家庭結構多為“四二一”型, 在這種結構的家庭中, 祖輩及父輩對兒童的關注已經超出了幼兒自立的范疇, 幼兒的生活實踐空間被壓縮, 使他們過著依靠他人照顧的生活并養成了依賴的心理和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念。獨生子女還至少承載著兩代人的人生期望和使命, 在社會階層固化和社會升遷渠道不斷被壓縮的情況下, 祖輩和父輩的身份焦慮使他們更為關注幼兒的智力發展并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和資本, 幼兒的時間也就用在了上各種培訓班上, 因而也就甚少參與生活。對智力的過度期望和生活實踐空間的極度壓縮, 使得幼兒的成長失去了整全性和豐富性, 以單純的智力發展代替生活能力的整體發展, 也就使幼兒的成長失去了諸多的可能性。[5]再次, 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致使對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出現不一致。當前幼兒園教育出現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缺乏很好的一致性和協同性, 致使幼兒在幼兒園和在家時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狀態。且這種一致性和協同性的缺乏, 會使幼兒在面對不同的陪伴群體時學會見風使舵, 不能養成獨立的生活意識和生活行為。
人生百年, 立于幼學。幼兒階段作為個體成長的啟蒙階段和關鍵時期, 其諸多的認識、思想、信念、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等都在這一時期萌芽并發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 用教育來生活。[6]這種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 既是強調生活的教育價值, 亦凸顯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個體更好地成長及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是根據幼兒的發展規律和經驗特征, 通過為他們創設自然、真實且有目的的教育環境來塑造他們的生活觀念和行為。培養幼兒生活能力的意義在于, 一是通過生活實踐來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 幫助其適應不同的生活與生存環境;二是通過生活能力的培養來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自我規劃、主動探索等個性品質, 為其個體的整全發展奠定基礎;三是通過對生活的實踐探索和親身體驗, 讓幼兒更為明白地體驗和知曉生活的意義和教育的作用, 進而使自身在意義獲得的過程中增強對人生的信念。因此, 培養生活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并且應該將對生活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其他領域能力的培養當中。
二、幼兒生活能力培養的維度及其培養策略
(一) 幼兒生活能力培養的維度
培養幼兒生活能力需要根據幼兒園的年齡特征和經驗水平做系統的設計, 使其在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同時獲得其他方面的發展。在幼兒園活動體系的建構中, 我們從培養幼兒自我照顧、制作食物、使用工具三個方面的能力著手, 將生活能力培養的目標從掌握生活技能、養成生活習慣拓展到培養探究意識、審美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基于生活理念的幼兒生活能力培養需要做好四個方面的開放:一是內容的開放, 將各種教育活動轉化為幼兒可以參與的生成性活動;二是環節的開放, 打破用餐等生活活動的傳統安排, 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時間和操控活動過程;三是場所的開放, 向幼兒開放各類功能室和活動場所, 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選擇相應的生活活動;四是交往的開放, 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活動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同伴。與此同時,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 我們通過構建生活能力課程同心圓的方式, 培養幼兒不同層次的生活能力。
(二) 培養幼兒生活能力的策略
首先, 寓生活能力培養于課程實踐, 實現幼兒生活能力培養的整合性與游戲性。幼兒的發展是整體的, 我們依據生活能力培養的目標以及幼兒的發展特點, 將主題活動、領域活動、游戲活動、區域活動等不同類型和層級的活動進行有機整合, 在內容上凸顯生活能力的培養, 在方式上強調學習活動的生活化和游戲化, 使其建構成一套完整的生活能力培養課程實踐體系。培養生活能力的課程在目標上應該追求幼兒生活能力的整體發展, 在內容上追求主題設置的相互聯系, 在環境上追求真實、自然和趣味化, 通過情境中浸潤式的活動方式來發展個體的各種初始生活能力。[7]例如, 主題活動《可愛的我》就可以將穿衣、穿鞋、吃飯、擦嘴、梳頭等生活能力蘊含其中, 在主題情境中引導幼兒輕松地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和學會生活。
其次, 寓生活能力培養于一日生活, 實現幼兒生活能力培養的生活化和真實性。一日生活是幼兒在幼兒園一天的全部經歷, 是幼兒生命充實與展現的歷程, 是個體在參與、體驗和創造中利用環境進行自我更新的歷程。因此, 一日生活既是幼兒學習的內容, 又是幼兒學習的過程。諸如飲食、盥洗、游戲等都是幼兒重要的生活活動和學習活動, 幼兒園教育要讓幼兒在各項生活活動或日常活動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將穿衣服、擦桌子、拿碗筷、掃地、整理寢具等生活事物逐步交給幼兒進行管理。在培養基本生活能力的基礎上, 幼兒園還應該通過食物制作和工具使用等活動來拓展幼兒的生活能力。在設置關于食物制作的各項活動中, 有序地引導幼兒認識食物、簡單地制作食物、合理地進行飲食以及關注食物衛生, 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積極的勞動觀念。在工具使用的活動中, 通過為幼兒提供日常的生活工具讓其嘗試自主地解決各類生活問題, 并通過經驗遷移和思維拓展引導幼兒尋找問題的替代性解決方法。
再次, 寓生活能力培養于節日活動, 實現幼兒生活能力培養的趣味性和文化性。節日活動是拓展幼兒生活體驗空間的重要形式, 這些節日或具有鮮明的主題性, 或具有良好的情境性, 同時具備生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雙重功能。幼兒園的各類節日活動一方面向幼兒呈現和傳達了不同的生活樣態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又給幼兒提供了展現自我生活能力的舞臺。在節日活動中, 幼兒在節日主題的引導下有目的地開展各種認識和操作活動, 在節日活動環境的烘托下可以有效保持活動的趣味性, 且可使活動的文化意義和教育意義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在節日活動中, 教師要盡量創設適宜的環境讓幼兒參與活動, 教師的過度參與會妨礙幼兒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獲取有效的生活和成長經驗。[8]因此, 教師要堅持以生活為基礎來設置校園節日, 引導幼兒在發展生活能力的同時獲得其他方面的綜合發展, 進而提升幼兒發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啟亮.為生活的教育和為教育的生活[J].江西教育科研, 2002 (12) :8-10, 23.
[2]顧丹, 梁珍, 孫云超.“回歸幼兒生活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 2016 (6) :349-350.
[3]廖曉萍, 程玲.學前教育階段開展“幼兒生命教育項目活動”初探---以浙江大學華家池幼兒園的實踐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 2008 (4) :16-21.
[4]印小青, 李娟.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意蘊、誤區與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 2016 (2) :64-66.
[5]孫艷.5~6歲幼兒學習品質與家庭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1:1-18.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6.
[7]董筱婷.重“讀”情境教育[J].人民教育, 2016 (17) :63-64.
[8]李石華.隔代教育---備受寵溺的孩子怎樣教[M].北京:朝華出版社,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