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生態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西藏獨特而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對西藏外語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藏族文化與漢族文化、西方文化之間有文化沖突,“藏-漢-英三語教育”存在多元文化失衡問題。針對此問題,可以加強西藏地區基礎外語教育和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整合教學目標,發展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外語教育;融入民族文化,課程設計要突出“民族性”;注重教師發展,保證民族教學質量,使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得到跨越式的發展。
關鍵詞: 文化生態; 西藏; 少數民族外語教育; 發展;
Abstract: The cultural ecology is centered on education, which restricts and regulates the emergence,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unique and complex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ibe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ibet. There ar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Tibetan culture, Han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re is a multicultural imbalance in “TibetanChinese-English trilingual education”.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minoritie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ibet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and instructional goal, instructional contents and teachers' developmen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Keyword: cultural ecology; tibet; minoritie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development;
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校長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首次提出“教育生態學”,教育生態學將教育和其周圍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并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機理。Cremin Lawrence指出,教育的周圍存在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三種環境圈層,這三種環境以教育為中心,組成單個的或復合的教育生態系統。教育的文化生態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n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1]。因此文化生態系統大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教育為中心,綜合外部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單個的或復合的教育生態系統;二是以單個學校或某一個教育層次為中心構成,反映教育體系內部的相互關系;三是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主線,研究外部環境組成的系統。”[2]外語教育文化生態是以生態學的理論觀點對外語教育進行的綜觀和整合性研究。
西藏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藏族為主要民族,還有門巴族、珞巴族、僜族、回族、夏爾巴族、怒族、獨龍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多年來,西藏獨特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有別于我國其他地區的外語教育,受到居住環境、民族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其外語教育的普遍規律,又有著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特殊性,是中國外語教育體系中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外部環境,即文化生態系統呈現出復雜、差異較大的特點,這種語言文化生態環境對少數民族外語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從文化生態的視角,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發展進行研究,能提高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質量、推進我國外語教育發展。
1、 文化生態視域下的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文化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環境制約著外語教育的提高,而外語教育關系到西藏地區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和不斷進步,影響到我國外語教育發展的未來。
1.1、 西藏文化生態環境影響了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標志,與民族的關系是密不可分[3]。西藏獨特的文化體系決定了西藏的文化生態系統:第一,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文化習俗。西藏自古就有獨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宗教文化豐富和傳播了民族文化,而宗教文化在傳播的歷史過程中也發展了藏傳佛教和藏族傳統教育。西藏的教育發展必然會受到宗教文化和宗教教育的影響。而獨特的文化習俗形成受到自然環境、歷史演變、經濟發展和外來文化多方面影響,西藏在人們的飲食、居住、服飾、節日、禮儀、婚葬、禁忌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藏餐、酒文化、茶文化、藏戲、藏歷年、天葬等。第二,獨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思維方式。西藏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處于祖國邊疆的封閉自然環境都決定了西藏人們思維方式呈現出封閉性、單一性的特征,例如多用唱歌跳舞這種非文字的形式表達多種感情色彩。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發現,西藏少數民族學生多喜歡接受比較直觀、具體的語言信息,形象思維能力強于邏輯思維能力。第三,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字。藏語是西藏少數民族的通用語言,但藏語又有衛藏方言(即拉薩話)、康方言(德格話、昌多話)和安多方言三大方言。藏語三大方言雖然是用相同的古藏語語音作為文字系統,但三者之間的發音有很大的差異。藏語和漢語雖然同屬于漢藏語系,但藏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屬于藏緬語族,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屬于漢語語族,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學生在學習外語時面臨著母語(少數民族語言)-漢語-英語三者之間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加劇了外語學習和思維的難度。第四,獨特的價值觀和教育觀。西藏自治區自然環境惡劣,艱苦的自然環境磨練了人們的性格,人們與自然做斗爭的過程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傳統,例如重農牧,輕商賈;重倫理,輕功利。而價值觀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和支配教育觀,例如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得很多少數民族女孩失去了受教育的權利,缺乏接受外來文化的思想使得異域異質文化難以和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少數民族學生對外語學習從心理上、行為上產生一種不適現象,這些都反映出西藏人們獨特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在一定程度了阻礙了西藏現代化教育進程的發展。
1.2、 西藏少數民族外語基礎教育文化生態失調
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文化背景、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影響,西藏自治區的基礎教育比較差,外語教育處于滯后水平,學生外語學習年齡較晚,接受外語信息量較小,外語學習者數量非常少。隨著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的加強和西藏基礎教育的發展,西藏自治區也從小學一年級甚至部分地區從幼兒園開始開設了英語課程,但由于師資匱乏,尤其是缺乏精通藏語和漢語的雙語英語教師,對外語學習的忽視、藏-漢-英三語文化差異等因素,西藏地區的外語基礎教育不盡如人意。從第二語言習得可以得知,外語學習的關鍵年齡期為2-14歲之間[4]。學習者學習外語年齡越小,語音的準確性和地道程度就越高。根據筆者曾做的調查顯示,西藏自治區的學生有68%是10歲以上開始學習英語,由此可見,西藏少數民族學生錯過了最佳的外語學習時期,外語基礎教育文化生態失調。
1.3 、藏族文化、漢族文化、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的文化沖突
藏族文化、漢族文化、西方文化(以英美文化為代表)之間都有文化沖突,這些沖突增加了西藏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負遷移,加大了西藏少數民族學生的外語學習的難度。
首先,藏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產生了文化沖突。目前西藏地區沒有既有藏文化知識體系,又有主流文化(漢族文化)融為一體的教材,西藏少數民族學生也使用全國統一的教材,藏族文化中獨特的民族風情、風俗習慣等反映藏族人們生活的內容很少出現在教育課本中,難以反映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特點,課本所反映的文化也與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不太符合[5]。其次,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與藏族文化產生了文化沖突。伴著酥油茶和青稞酒長大的藏族學生無法理解咖啡文化,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文化對藏族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藏族人們的姓名特征使得學生無法理解英美文化中的family name和first name等等,這種文化差異和沖突給他們的心理和行為都帶來了不適和壓力,甚至產生了心理焦慮,從而影響了外語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1.4、“藏-漢-英三語教育”的多元文化失衡
Cohen (1995)指出,二語學習者在對二語信息進行認知處理的過程中仍然較多地依賴母語思維[6]。西藏少數民族學生的本族語為藏族,漢族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在復雜的雙語環境中再學習第三語言—英語,而在校學習外語的教學語言為漢語,少數民族學生要用本來不熟練、還未掌握的漢語再學習外語,這使得他們的語言認知過程更為復雜,增大了語言學習負遷移,三種語言的文化差異也給他們的思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目前,西藏自治區的藏族外語教師數量還比較少,多數英語教師為漢族,這些漢族老師對藏語特征、藏文化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忽視了藏、漢和西方文化三者之間的差異,從而給學生的外語學習帶來了文化沖突,導致了“藏-漢-英三語教育”文化生態失衡,給西藏地區文化生態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2 、文化生態視域下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發展對策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知,西藏外語教育面臨著復雜的、發展不平衡的文化生態環境,西藏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經濟發展、語言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多方面都對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藏外語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母語(藏語)-漢語-英語三種異質語言的差異,異域文化的沖突等都給少數民族學生的外語學習帶來巨大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面臨這些沖突和壓力,發展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是廣大民族外語教育者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1 、加強西藏地區基礎外語教育建設
首先,要在觀念上加強整個社會對外語教育的重視,普及外語教育,使每位少數民族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都有公平的機會接受外語教育。其次,加強對西藏外語師資的培養。要培養精通“藏-漢-英”三語人才,鼓勵藏族外語專業畢業生去西藏從事外語教學工作,對西藏現有的外語教師要定期到經濟較發達、教學質量較高的內地城市進行培訓和進修,學習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加強西藏地區和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外語教學和研究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西藏的外語教育者不僅要研究漢語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還要研究西藏獨特的多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以人為本”,保持西藏外語基礎教育的文化生態平衡,打好外語學習的基礎,使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2 、加強西藏地區文化生態環境建設
目前,西藏地區的雙語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開展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時,就面臨著三語教育的問題。要發展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必須承認西藏“藏-漢-英”三語教育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復雜性和任務的艱巨性,發展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必須要加強西藏地區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加強西藏地區文化生態環境建設,政府部門和政策決策部門首先要保持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朝著平衡、和諧的方向發展,要考慮到語言文化生態演變的客觀規律和客觀環境。其次,西藏地區的外語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育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既要了解內地外語教育和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普遍性和差異性,又要處理好少數民族學生外語學習中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問題。
2.3、 整合教學目標,發展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外語教育
西藏地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其外語教育必須制定多元文化教學計劃并編寫相應的教學材料。目前,西藏地區外語教育“費時多,收效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外語教育目標單一化,教學多以“考試”和“分數”為取向,“重知識,輕能力”的“應試教育”教學方式。外語對西藏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是第三語言的學習,這還有別于內地漢族學生學習屬于第二語言的外語,少數民族學生外語學習的文化背景、生態環境、學習條件方面有很大的獨特性,文化傳承和語言負遷移對外語學習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這些因素使得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不可能與漢族學生的外語教育均衡發展。因此,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應得到全社會的重視,應該在教育均衡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為少數民族外語教育制定專門的有別于漢族學生的外語教學政策大綱、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編寫少數民族學生使用的教材和課程資源。西藏外語教育教學目標的整合就是要將外語教育目標朝著多元化、層次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成為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外語教育,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的不同文化需求,培養適合西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用人才。
2.4 、融入民族文化,課程設計要突出“民族性”
目前,西藏基礎教育階段和高校目前所使用的英語課本均為全國主流統編教材,這些英語教材重視語言知識和英美文化相關材料,中國文化非常鮮見,更何況藏文化和民族文化更難在英語教材中出現了。長期在西藏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青少年,普遍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希望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能用學到的語言來閱讀、介紹中國文化和傳統民族文化。因此,西藏的外語教育教學要把外語語言和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融合起來,課程設計中融入民族文化,吸收本土知識,使學生學會用外語來介紹本民族文化,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在發揚光大民族文化的同時接受一種陌生、新奇的外國文化,使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的自信[7]。課程設計可從以下幾點融入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第一,為西藏少數民族學生編寫融入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英語教材和閱讀擴展讀本。教材在不改變英語語言知識結構和框架體系的前提下,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可適當增加一些包含民族特色的英語材料,例如西藏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節日等。閱讀擴展讀本可將西方社會與文化、中國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作為英語閱讀材料,該讀本可以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補充材料,也可作為學生了解世界的窗口。第二,課堂舉例可以融入西藏元素,將英語文化和西藏文化結合起來,增加學生的親切感,更加容易產生共鳴,將枯燥、艱難的英語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西藏的外語教育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課程設計突出“民族性”,才能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特征,滿足西藏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外語教育的需求。
2.5、 發展教師專業教育,保證民族教學質量
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不僅僅是普通的外語教育,不僅僅局限于一般外語學科知識,還是一門集外語學、教育學、語言學、社會學、民族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學科。因此,根據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知識,外語教師應該具備多方面的知識體系,在具備外語教育的基礎技能外,還要具備其他綜合學科的知識和少數民族外語教學規律的特點。外語教師還必須了解中西文化、西藏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和特征、西藏歷史的發展、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文化背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要注重加強西藏地區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第一必須增強外語教師的民族外語教育意識。因此,西藏有關部門和教育部門在外語師資的培養和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方面,要考慮到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師與其他地區外語教師的共性和個性,要有針對性、有傾斜地培養和發展少數民族外語教師。第二,目前,西藏地區的外語教師學歷普遍較低,教學任務繁重,外語教學也只局限于機械操練、死記硬背上,因此,要鼓勵教育部門和學校多開展科研活動,以科研促教學,使科研為教學服務,彌補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研究的空白,從而改變教學現狀。第三,西藏地區目前高等學校僅有六所,高等學校的外語教育長期和西藏的基礎教育相脫離,缺乏聯系和溝通,難以使外語教育“一條龍”發展。因此,西藏地區的高等學校要加大和基礎教育在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交流和聯系,既能開拓基礎外語教師的知識面和接觸范圍,又能為高校外語教師和外語師范專業學生提供研究和實踐的場所,只有這樣才能加強西藏地區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之間的和諧發展,使基礎教育得到真正延伸和發展,提高西藏地區外語教學質量。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教學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教育,涉及到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和三種異域異質的語言文化,外語教育工作者和少數民族學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文化沖突和學習壓力,外語學習與教學有著艱巨性和復雜性,外語教育的發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廣大民族外語教育工作者要認清外語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對外語教學和學習的影響,要加強西藏地區基礎教育和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整合教學目標,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也要意識到教育的后續性和延伸性,強化教師的自我發展和提高,加強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和學習,發展少數民族外語教育,從而真正提高外語教育質量,使西藏少數民族外語教育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從而開創外語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2.
[2]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翻譯生態體系[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4).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 Swain, M.The output hypothesis:theory and research: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New York:Lawrencee Erlbaum Associates,2005:97-123.
[5]尹輝,趙家紅.藏-漢-英三語語境下藏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特點分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3(7).
[6] Cohen. A. D. In which language do/should multilingual with[J].Language, Culture and Carriculum.1995(8):99-113.
[7]高全孝,王靜.內地西藏班(校)英語教育教學中的西藏元素[J].民族論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