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疫情后為了幫助低收入群體就業,拉動消費重啟,政府重新放開了地攤經濟。地攤經濟是一時之需還是會長期存在?本文基于政治經濟學理論,對地攤經濟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認為我國應允許地攤經濟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
關鍵詞: 政治經濟學; 地攤經濟; 疫情后;
從保經濟保安全、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需要出發,2020年4月中央提出了“六保”的工作安排。“六保”的首要任務就是保居民就業和保基本民生。受疫情影響,低收入居民與失業人群疊加,已經觸及民生底線。為了幫助低收入群體就業,政府鼓勵發展多種業態,重新放開了地攤經濟。一時之間,城市街道兩邊、居民小區周圍遍布擺攤設點的經營者。這一舉措在激活市場信心的同時,也會帶來諸多社會和管理問題。地攤能擺多久?是一時之需還是會長期存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意義就在于揭示現實經濟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本文運用政治經濟學理論,對地攤經濟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研究,意從本質上回答如何對待地攤經濟的問題。
一、地攤經濟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體系不斷發展,各類市場主體蓬勃成長。”并且在講話中向“廣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市場體系。
一個社會發展階段往往存在多種生產關系,這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現實中存在的生產關系有三種形式: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民營經濟、以小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經濟等。其中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民營經濟起主要作用;個體經濟起補充作用。
擺地攤是個體經濟,屬于按勞分配的經濟形式。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的一種經濟形式。擺地攤是勞動者自己出資、自己勞動,依靠辛勤勞動創造價值獲得收入。小私有制經濟條件下,生產經營中的必要勞動是自己的,收益中的剩余勞動也是自己的,掙多少算多少非常靈活。所以,地攤商品的價值構成中不變資本投入極低,可變資本不用投入,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價格競爭力較強,特別是經營飲食業,所得收益常常會高于一般工資收入,會吸引一部分勞動者從業。擺地攤是小本買賣,經營目的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取得的收入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發不了大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人民利益出發,應該尊重以勞謀生的地攤經營者,保護他們合理合法的勞動權力和勞動收入。
地攤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占有必要的補充地位。地攤經濟是吸收就業的補充業態,適應較低生產力水平的行業,在商品社會中始終存在,歷史悠久且民間傳統深厚。由于進入門檻很低,是低收入勞動者的最后就業底線,也是經濟困難時期增加就業的有效途徑。我國低收入群體龐大,擺地攤在我國各個地方都是常見現象,是快速吸收就業的“蓄水池”。西部某城市“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一夜之間10萬人就業”。地攤經濟也活躍了市場,滿足了居民日常消費需求,增加了社會福利,是市場的現實需要。不能為了省事一味地取消地攤經濟,要從實際出發,尋求其良性的市場發展模式。
生產社會化條件下,地攤經濟只能作為補充經濟形式。生產社會化的方向是企業做大做強,商品生產和銷售越來越規模化、品牌化,包括地攤經濟在內的小微企業是難以同大中型企業抗衡的。但這并不代表其沒有生存空間,反而在特色商品經營和經濟困難時期獨具優勢,成為低收入群體自主創業的可行之路。在互聯網電商為代表的新經濟模式中,地攤經濟可以作為網購消費、實體店消費的有益補充,多種業態參差存在才能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綜上,我國應該允許地攤經濟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擺地攤的工作是勞動者自己創造的就業機會,無論是出于滿足市場需求還是社會穩定需要,都要留給低收入群體最后的經濟退路。特別是疫情后我國經濟面臨著諸多困難,應該從市場的內在要求出發,摒棄偏見,重新給地攤經濟定位。
二、進入疫情后階段地攤經濟的市場狀況分析
疫情后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風險和困境。疫情發展的波浪形態勢和國際風云變幻,使宏觀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2020年一季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負增長,GDP同比下降6.8%,雖然在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但預計全年將會大幅下降,處于企業經營困難,就業與消費低迷的經濟困境。
重啟經濟的首要問題是就業和消費。就業和消費是市場復蘇的關鍵,是經濟循環的原動力。今年政府沒有確定GDP的具體增長速度指標,但是提出“六穩”“六保”,這兩條當中第一點分別就是穩就業、保就業。現在的情況是國有企業和大中型民營企業外貿訂單下降,國內消費下降,企業開工不足,吸收就業有限。中小型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造成大量失業人員。下半年政府經濟工作的中心仍然是穩就業、保就業,從就業形勢到消費需求都存在著發展地攤經濟的市場條件。
地攤經濟的就業主體包括城市低收入居民與失業人員。城市低收入居民主要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城郊農民和沒有穩定工作的人,他們本來就屬于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準貧困人群,幾乎沒有積蓄,有的還存在負債情況,疫情中由于零工經濟減少而幾近返貧,有的家庭已經到了再沒有收入就無錢購買基本生活用品的地步,是急需救助的對象。失業人員和倒閉的小微企業經營者也不斷加入低收入群體,急需工作帶來收入以維持基本生活和其他支出。這部分人群受教育程度低、就業能力低、生活風險大,擺地攤能最快幫助他們脫離困境,是當前城市精準扶貧的不二選擇。
疫情催化了地攤經濟的消費需求,形成提振大眾消費信心的抓手。地攤經濟的消費主體包括低收入者、老年人、圖方便的人群和旅游景區的游客等。收入減少使一部分人開始重新光顧地攤;老年人消費能力較低,很多又不會網購和手機支付,是地攤的穩定顧客;學校門口和小區周圍一直都是地攤的天下;地攤經濟也是激發旅游經濟活力的需要。相比于網上購物和實體店購物,地攤經濟有其方便、快捷、便宜的優勢,現在露天經營還增加了防疫安全的新功能。面對疫情后大眾消費一致縮減的難題,地攤經濟不僅可以帶動低端消費,其帶來的“煙火氣”還能起到提振大眾消費信心的作用。
可見,放開地攤經濟是運用市場手段創造就業、激活消費,防范城市低收入群體因疫返貧,拉動經濟復蘇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要允許地攤經濟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
地攤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經營主體之一,是疫情過后市場供需的客觀要求,也是城市文明進步的標志。地攤經濟對于增加就業、提振消費立見成效,緩解了人民生活和政府工作的壓力。雖然由其產生的負面效應引起了社會爭議,但應該允許地攤經濟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
地攤經濟的負面效應和管理難題。大街小巷的“煙火氣”給環境衛生和城市管理帶來了不少難題。低門檻從業使地攤經營一擁而上,為了爭地盤搶生意產生的無序競爭,會擾亂社會秩序,引發社會安全問題;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產生的商品質量問題,會危害消費者健康,影響市場信譽體系;占道經營和垃圾不當處理問題,會導致城市臟亂差,損害城市形象等等。處理這些問題的工作瑣碎復雜,難度大且容易引發社會矛盾。一些地方行政部門往往把地攤經濟當作“洪水猛獸”,管理簡單粗暴,甚至直接取締,這種管理態度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
發展地攤經濟是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地攤經濟”的合法良性發展,保障的不僅僅是個體的生存權利,折射的更是城市治理的“制度溫情”。其實地攤經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實體經營和網絡經營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能因為擺地攤是小本經營就產生歧視。只要制定好扶持政策和經營規則,也能做到有序、文明、和諧發展,給城市人居環境和文化形象的提升加分,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的標志。
發展“地攤經濟”是提高各地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國外的很多著名旅游城市、小鎮都有類似的“地攤經濟”,或是周末市集,或是創意夜市,或是跳蚤市場。可以通過精細化管理,實施“一城一策”“一街一策”措施,劃定一定的范圍,制定相關的標準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幫扶消費升級態勢下地攤經營形式的轉型,在商品質量監督、地攤人員管理、經營形象策劃等方面精心設計,把困難和問題轉變為城市發展的機遇。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要保證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疫情后中央提出的“六保”政策是促進就業提振消費的務實之舉。地方政府要秉持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對地攤經濟進行人性化管理,保護地攤經濟從業者以正當經營獲得勞動收入,讓擺地攤也有尊嚴、擺地攤不會亂來,增加低收入者勞動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新華網,2020-07-21.
[2] 柯利剛.地攤,經濟,松綁,城市,治理.中國農網,2020-06-01.
[3] 蔡昉.疫情之下,保基本民生就是保經濟.北大國發院在線第145期,[朗潤·格政]論壇,2020-6-3.
[4]“地攤經濟”可激發旅游活力.中國旅游報,2020-05-30.